|从豪迈《大秦帝国》到婉约《那年花开》,这个导演都不在话下( 二 )
本文插图
然而 , 这部小说改编成剧并不容易 , 时间跨度长 , 心理描写多 , 外在的戏剧张力并不强 。 但丁黑十分喜欢小说的“腔调” , 而编剧蒋丽萍和王安忆是楼上楼下的邻居 , 对上海文化又十分了解 , 是合适的改编人选 。
刚刚在《还珠格格》第三部中出演了新版小燕子的黄奕 , 转身变成上海弄堂的少女王琦瑶 。 香港演员张可颐扮演了中年王琦瑶 。
当时是单机拍摄 , 丁黑又要求严格 , 黄奕的性格比较欢脱 , 拍戏也是在磨她的性子 。 一场走路的戏都能拍七八十遍 , 拍摄周期拉长到了六七个月 。
本文插图
丁黑没想到 , 真正的难题出现在杀青之后 。 剧中人都是民国年间上海滩的风云人物 , 解放以后自然不能唱主角了 , 就出现了所谓“长恨歌” 。 这种调性当然与新社会的春光明媚不匹配 , 后期修改就成了丁黑的必修课 。
全情投入 , 饱经坎坷 。 经此一役 , 丁黑对拍戏产生了恐惧 , “这部剧对我伤害很大 , 很多时候会下意识回避” 。 甚至到了三年后作品得以播出 , 丁黑也不想面对 。
而此时 , 观众的审美情趣也变了 , 2003年 , “小资”是潮流 。 到了2006年 , “小资”就成了装 , 《长恨歌》过气了 。
本文插图
“伤筋动骨”的丁黑远离了片场一段时间 。 他重操旧业 , 和朋友合伙开公司 , 做投资、发行 。 两年过后 , 丁黑还是觉得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 , 又做回导演 。
在2010年前后 , 丁黑涉猎了各种类型的作品 , 诸如战争剧《地道英雄》《关中枪声》、情感剧《远山》《门·第》等等 , 把自己变成了十八般武艺全能的职业导演 。
2011年到2012年 , 丁黑一口气拍摄了《大秦帝国》第二部和第三部 。 第二部由富大龙、喻恩泰等人主演 , 2013年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 , 获得了金鹰奖和飞天奖的优秀电视剧奖 。
第三部由张博、邢佳栋等人主演 , 一直到2017年才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 。 众所周知 , 白起的扮演者进行了替换 , 以至于新近补拍的部分和5年前的影像合成时 , 出现了像素上的明显差异 。
本文插图
说起拍摄这两部戏的过程 , 丁黑是一把辛酸泪 。 他接手这部剧时 , 开机时间已经不远 。 但剧本有两大问题不得不改 。
其一 , 小说中苏秦和张仪是同时代人 , 第二部就是讲两个人的互动故事 , 但从历史考证的角度来看 , 这两个人的年龄相差不小 。
其二 , 则是剧集定位的问题 。 所谓“大秦帝国” , 故事的基点要放在秦国上 , 再以秦国的视角看天下 , 小说中用了大量的笔墨写苏秦 , 写六国 , 叙事线不集中 。
剧组决定在小说的基础上另起炉灶 。 他们请来编剧张建伟 , 完成了《纵横》和《崛起》的剧本 。 但剧本出来后 , 丁黑感觉戏说成分比较重 , 还需要进一步修缮 。
本文插图
当时 , 编剧史航给他推荐了中戏毕业的李梦 。 李梦也是“奇人”一个 , 他是剧作家 , 又是战国史的痴迷者 。 丁黑和他相谈甚欢 , 对他的文字也很认可 , 于是第二部的改编任务交给了李梦 。
但二三部要连续拍摄 , 仅一个李梦 , 不可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两部剧的体量 。 他们又开始为《崛起》另找改编编剧 , 最终这个任务落到了钱洁蓉手中 。
紧赶慢赶 , 《大秦帝国之纵横》如期开机 , 但当时也仅有完整的大纲和五六集剧本 。 编剧努力赶剧本 , 而丁黑带领团队日夜奋战 , 进行拍摄 。 2011年9月底开机 , 到2012年5月 , 两部剧全部杀青 。
整整八个月 , 丁黑带领剧组南下北上 , 一路辗转 , 累得够呛 。 丁黑回忆起那段日子 , “真是咬牙往下走的 , 就想着赶紧拍完 , 赶紧结束 。 ”
好在《大秦帝国》系列完成度比较高 , 他觉得累一些也是值得的 , 没有留下拍古装剧的心理阴影 。 之后 , 他又拍摄了历史剧《冯子材》和古装传奇剧《那年花开月正圆》 。
本文插图
这是丁黑继《玉观音》之后第二次和孙俪合作 。 当时的新人已经变成了收视女王 , 气场不一样了 。 因为有了孙俪的加盟 , 很多人认为《那年花开月正圆》是一部大女主戏 。
其实 , 《那年花开月正圆》原名叫《大义秦商》 , 故事主人公是有历史原型的 。 后来编剧苏晓苑加入后 , 经过两年的采风走访 , 重新创作了剧本 , 剧名也改成了《那年花开月正圆》 。
播出时 , 有的观众指责这是“玛丽苏” , 丁黑还有些不服气 。 但后来心平气和了 , 他说:“有时候不能完全拒绝套路 。 因为生活是散的 , 有的东西故事性很强 , 但也有些故事性不是很强 , 这种情况下就得拿文本来套 。 但关键是 , 在套路化的文本下 , 要有新的东西出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