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财经|对话时空道宇王洋: 低轨卫星的赛道是准确的,未来要搭建航天生态


蓝鲸财经|对话时空道宇王洋: 低轨卫星的赛道是准确的,未来要搭建航天生态
本文插图
时空道宇CEO、首席科学家王洋
编者按:
今年6月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 , 极大振奋了国人的信心 。 这是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强国的重要标志 , 也是“十三五”期间航天领域首个收官的国家重大工程 。
客观地看 , 目前我国航天业与世界最尖端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 虽然在国家主导的公共航天和军事航天领域的成绩有目共睹 , 但在商业航天领域 , 欧美公司仍是市场的主流 。
早在上世纪80年代 , 美国的波音、洛克希德-马丁等大公司就已参与载人航天项目 。 进入新世纪以来 , 一批新生代商业航天公司陆续诞生 。 2015年12月22日 , SpaceX猎鹰9号火箭成功回收 , 标志着全球商业航天进入新时代 。 于此同时 , 各国正在加快常态化空间活动 , 占据有限的可用轨道与频段 , 仅SpaceX“星链”计划就将部署近1.2万颗卫星 , 目前入轨总数已达到895颗 。
而同样在2015年 , 中国才刚进入被普遍承认的“商业航天元年” 。 在开放政策的鼓舞与资本的助推下 , 中国商业航天公司开始“遍地开花” 。 资料显示 , 截至到2018年年底 , 国内至少已注册成立了141家商业航天公司 , 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
在这批航天民企中 , 有一家公司虽然没有频繁高调地出现在人们面前 , 在业内常常被大家提及为“足以载入中国商业航天史前三”的双星研发 , 已经吸引到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 。 这家公司就是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时空道宇”) 。
公开资料显示 , 今年6月 , 时空道宇低轨导航增强卫星星座首发双星顺利通过出厂评审 , 全面具备发射条件 , 发射后将开展全球首个商用低轨导航增强系统验证 。
据悉 , 目前时空道宇已拥有微小卫星产品级设计及批量生产交付能力 , 核心配套星载单机全部为自主独立研发 , 积累了150余项发明专利 。 除卫星制造外 , 其业务范围还涉及卫星地面设备制造、卫星运营与应用等全产业链 。
带着对中国商业航天的一系列疑问 , 今年10月蓝鲸采访人员采访了时空道宇公司的创始人、首席科学家王洋 。
商业航天拓荒者王洋——行业使命与家国情怀
采访的地点选择了时空道宇位于上海的总部 , 满墙的流程管理图开门见山地点明了这家公司的科技属性 。
王洋很有亲和力 , 说话语速适中 , 习惯性加上“某些情况”“严格来说”等限定修饰语 , 充满科学家的严谨 。 另一方面 , 随手拈来的行业数据、商业洞察 , 又显示出其作为一个商人的敏锐嗅觉 。 言谈间 , 王洋在“计算机+通信+卫星+商科”领域的丰富经历得以立体地呈现 。
王洋的第一份工作在华为 , 大学念计算机的他 , 当时主要负责通信产品 , 对整个通信行业进行了系统的探索 。 同时 , 华为构建了他的职业观框架:“保持危机意识”“个人的价值服从于企业战略”“一个好的企业是一种高尚的家国使命” 。
在华为打下扎实的职业积累后 , 出于对科研的热爱 , 王洋选择辞职回学校再次深造 。 第二次毕业时 , 王洋面临两个就业选择 , 一是互联网 , 二是航天 。
被问及为什么没有选择去更赚钱的互联网公司 , 王洋解释到“回学校读书时 , 我就很清楚自己要干嘛 。 我喜欢科技含量高、复杂度高的事情 , 航天的技术壁垒更高 , 更适合我 。 由于有通信的基础 , 我当时就判断基于微小卫星的低轨通信是通信和航天必然要走的路 。 ”
带着这些判断 , 王洋进入了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一待就是近十年 , 其间作为软、硬件工程师负责过卫星及地面系统等多个项目的研发 , 积累了大量的一线经验 。
在中科院期间 , 正值国际上商业航天公司动作频频 , 王洋强烈地感觉到 , 属于他们这一代中国航天人的机会来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