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社区营造师”携手福建村民“蝶变”家园

中新社平潭11月4日电 题:台湾“社区营造师”携手福建村民“蝶变”家园
作者 闫旭
福建省平潭岛上特有的藤牌操元素 , 点缀着焕然一新的平潭综合实验区苏平片区官井村 。 沿官井街道的石厝外立面 , 被绘上了五彩斑斓的图案 , 给保留原汁原味的老街叠加了新的色彩 。
2018年11月中下旬 , 致力于美丽乡村建设、社区营造的台湾上趣开新团队入驻官井村 , 通过融入当地生活环境、深入了解地方文化 , 为街道景观改造拟定设计方案 。
“要改造一个村子 , 先要真心实意地爱上它 。 ”上趣开新团队设计师张欣颐从2014年开始带领团队扎根福建基层 , 以三明泰宁的“耕读李家”为起点推广台湾的文创理念 。
【|台湾“社区营造师”携手福建村民“蝶变”家园】在官井村 , 上趣开新团队把石厝、海岛风情等平潭特色元素融入立面改造 , 以隧道文化为主线 , 融合遗址文化、抗倭文化 , 打造隧道文化街区 。 在张欣颐看来 , 改造社区的目的不止于硬件条件的改善 , 住在里面的人也应该成为环境营造的一份子 。
“所以 , 我们要把官井街道改造成人在这里可以走动 , 儿童可以嬉戏 , 老人家可以寒暄的地方 。 ”张欣颐说 , “描绘乡村振兴路线图 , 要整合在地资源 , 挖掘特色文化 , 创造更大的价值 。 ”
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 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 是新时代新福建建设的重要使命 。 近年来 , 福建以融合发展为切入点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迈出闽台农业合作的新步伐 , 开辟美丽乡村乡建乡创的新平台 , 开创村居治理的新模式 。
平潭综合实验区探索两岸共建共管 , 引进台湾同胞参与基层社区治理 , 已累计引进64名台湾社区营造师 , 在92个村(居)开展闽台融合试点 , 覆盖面达到42.4% 。
在福建最大的天然淡水湖——平潭三十六脚湖周围 , 来自台湾的郑胜中常常带着孩子们开展“自然教育”课程 , 了解动植物的分类和保护 , 了解水源保护的重要性 。 ?在平潭流水镇后田村担任社区营造师的这位“80后”台青 , 被平潭的孩子们亲切地叫作“森林老师” 。
借鉴台湾社区营造的模式 , 郑胜中组织起爱心志愿者和巡守队 。 “爱心志愿者以维护村容村貌为主 , 巡守队以维护治安为主 , 目前人数不多 , 只有20多人 , 但希望能持续吸引村民加入 。 ”郑胜中的目标是村子能变得更好 , 打造一个全新的后田村 。
他认为 , 台湾年轻人有更多的创意 , 敢于追梦 , 虽然经验上可能不够 , 但是希望用努力和时间弥补 , 打造出更有活力的村子 。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 , 后田村的村干部和村民之间彼此支持配合 , 在郑胜中看来 , 这也值得台湾的社区借鉴 。
“会选择留在平潭 , 是这里离家很近 , 早上坐‘海峡号’中午就到家吃饭了 。 ”郑胜中也说 , 这里的政策倾向于吸引台湾年轻人来创业 , 他就留下来了 。
郑胜中正计划在后田村打造一个香草植物花园 , 发展乡村游 。 而平潭芦洋乡马腿村的台湾社区营造师黄桂坤 , 则把社区营造的落脚点放在健康福利上 , 以回应居民需求 , 提升居民获得感 。
台湾苗栗县头份市忠孝里人口老化严重 , 黄桂坤曾在此担任里长 , 花了很多人力、时间开展社区关怀 , 对此经验颇丰 。 “在平潭也是一样 。 ”黄桂坤说 , “进行社区营造 , 必须先了解社区怎么了 , 脏了、乱了还是欠缺什么 , 然后要让社区民众共同参与治理 , 让社区能够永续经营 。 ”
入驻马腿村一年多来 , 黄桂坤嫁接台湾社区营造的理念 , 组织志愿者服务队 , 重点围绕人居环境整治 , 大力推进农村垃圾清运、生活污水治理等 。 黄桂坤认为 , 应着眼于推进福利社区化 , 精准划分社区居民需求;建立反馈机制、维护基金等 , 优化居民生活;综合运用云端技术 , 提高社区健康服务水平 , 让社区更有“温度” 。
如今的马腿村 , 村容绿化亮化美化 , 海漂垃圾清理 , 老人幸福院打造 , 都在黄桂坤和村民们共同努力下不断推进 。 黄桂坤希望通过一两年的时间 , 让马腿村蝶变 , “建设美丽乡村 , 我们的条件都具备了 , 就差起飞了” 。 (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