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亲人眼中的汪曾祺:他在文学里闲适隐逸,在家中“没大没小”( 三 )


1947年 , 汪曾祺在《牙疼》中曾写过他与S的故事 。 他牙疼了好几天 , S陪着他 , 央求他明天一定去看 。 一晚上不见 , 他一早就披着衣服给她写信 , 第一句是:“赞美呀 , 一夜之间消褪于无形的牙疼 。 ”她了解他的脾气 , 却又不愿意他受苦 。 后来他们短暂分离 , “S临别 , 满目含泪从船上扔下一本书来 , 书里夹一纸条 , 写的是‘这一去 , 可该好好照顾自己了 。 找到事 , 借点薪水 , 第一是把牙治一治去 。 ’”拖到最后他还是没有去治牙 , 写了文章还淘气地说:“真不希望这让S看见 , 她要难过的 。 ”这位S的原型就是其夫人施松卿 。 另外一篇小说《寂寞和温暖》中写的女科研人员沈沅身上也有施松卿的影子:她出生于马来西亚的滨海小城 , 家乡是福建的侨乡 , 她在南洋读小学 , 回国来上学 , 外语很好 , 喜欢文学……
据施行介绍 , 大姑施松卿出生于1918年 , 父亲施成灿是马来亚(1965年9月16日独立后才改称马来西亚)华人医生、侨领 。 她祖籍福州长乐 , 先后在马来亚、新加坡、福州、香港、昆明等地求学 。 1939年 , 她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 , 和杨振宁是同班同学 。 后来转过两次系 , 先到生物系 , 再到外文系 。 她清秀瘦弱 , 淡眉细目 , 在西南联大外号“林黛玉” 。 1945年 , 她与汪曾祺因同在昆明中国建设中学任教而相识 。 施松卿就像汪曾祺笔下的理想女性:活泼、主动 , 年龄比男方要大 。 她很早就读过他的文章 , 一读而难忘 。 她也喜欢写作 , 1948年就有3篇小说在《大公报》副刊发表 。 他们于1949年结婚 , 育有一子二女 。
家里人都能看出他们之间的爱 。 汪曾祺爱施松卿的方式是尊重她 , 信任她 , 不干涉她的自由 。 谁都可以叫汪曾祺“老头儿” , 可汪曾祺却不许别人怠慢施松卿 。 施松卿晚年经常被邻居叫去打麻将 , 一打就是大半天 , 汪曾祺也不阻拦 , 但总感到很遗憾 。 汪曾祺1987年访美三个月 , 给她写了16封信 。 他与她无话不谈 , 还向她炫耀道:“不知道为什么 , 女人都喜欢我” 。 她也不生气 。
光明网|亲人眼中的汪曾祺:他在文学里闲适隐逸,在家中“没大没小”
本文插图

▲施松卿与汪曾祺
施松卿爱汪曾祺的方式是给他最需要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 他们的房子很小 , 一家人挤得喘不过气 , 满地摊着赠报赠刊 。 即便如此 , 汪曾祺仍能保留一间“自己的房间” , 七个平方的斗室 。 她曾任教于北大外语系 , 退休前是新华社对外部特稿组高级采访人员 。 亲人眼中 , 施松卿生性好强 , 既主内又主外 , 是家中说一不二的“一把手” 。 她总是能够紧跟形势 , 一辈子不犯错误 。 她的社会地位与收入都比汪曾祺要高 , 却总是能够给予汪曾祺最需要的爱 。 她保护他的童心与固执;支持他的写作 , 并引以为傲 。 每次施行来访 , 她都会送他汪曾祺写的书 。 汪曾祺年轻时悲观厌世 , 甚至想自杀;晚年的他饱经苦难 , 却成为了乐观主义者:在写作中保持真性情 , 故事温暖而怡然自得 。 他也可以说是“大器晚成” , 在80年代的“横空出世” , 背后都有施松卿的爱与付出 。 汪曾祺1997年去世 , 享年77岁;施松卿则于次年撒手人寰 。 他们相濡以沫 , 携手度过了48年的风风雨雨 。
汪曾祺在亲人眼中的平凡 , 在文学中表现为一种难得的隐逸、闲适;他在家中甘居末位 , 与儿孙“没大没小” , 在写作中也亲切如邻 , 以人性回归文学 , 延续了中国文学之文脉 。 平凡、固执与深情形成了一种内在和谐 , 构成了汪曾祺作品独一无二的气质 。
光明网|亲人眼中的汪曾祺:他在文学里闲适隐逸,在家中“没大没小”
本文插图

▲施松卿与施行
【光明网|亲人眼中的汪曾祺:他在文学里闲适隐逸,在家中“没大没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