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优惠券里的医院史

2013年 , 一位老病人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住院时 , 出示了一张民国八年的“盛京施医院优待券” , 问医生能不能用 。 优待券上印着:“敝院树立奉天小河沿三十余载 , 幸蒙各界好义 , 诸君历年捐助 , 此善举敝院不胜感激之至 , ...贵戚友持此券至院就诊无论何时 , 敝院必诚挚款待 , 不收格外诊查费 , 盛京施医院具 。 ”看到这张优待券 , 当时医院就震惊了 , 这张优待券是医院建成130年来发现的最早一张优待券 。 医务部主任与负责医院历史的相关工作人员联系后 , 医院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依旧履行当年对患者的承诺 , “不论何时”都可以使用此优待券 。一张优惠券里的医院史
那么 , 这张优惠券中的盛京施医院到底是一所什么样的医院?和现在的盛京医院是什么关系?由谁在何时创办的呢?时光要回到19世纪末……1882年11月 , 英国苏格兰教会医学传教士杜格尔德·克里斯蒂 (DugaidChristie), 中文名司督阁 , 受苏格兰联合长老会海外传教委员会的派遣 , 携新婚妻子远涉重洋 , 乘船来到中国东北施医传教 。最初 , 司督阁到达营口 , 坐上牛车 , 足足走了8天才来到沈阳 。 遗憾的是 , 在沈阳司督阁甚至连个安身之地也没找到 , 只得原路返回 。 当时 , 沈阳并没有“开埠” , 外国人更少 , 排外情绪更浓 。 但司督阁认为沈阳是东北的政治经济中心 , 又是清朝的陪都 , 更有助于事业的发展 。 因而 , 1883年春 , 司督阁再次来到沈阳 。一张优惠券里的医院史
到了沈阳 , 司督阁发现 , 他的第一个麻烦是找不到“施医布教”的地方 , 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房子租给他 。 后来他遇到一个姓孙的人 , 他在小河沿三义庙的地方有一所房子 , 因为大儿子死在那里 , 阴阳先生说此房为“凶宅” , 不利于子嗣 , 急于变卖 。 经介绍 , 司督阁就把这座宅子买下来了 。 之后 , 司督阁对其进行了必要的改造 , 就搬了进去;并把两间下屋辟为门诊部 , 开始应诊 。 那间小诊所很小 , 外间作诊室 , 里间作休息室 , 而且诊室必须同时作为门诊室、诊所 , 如果有需要还可以为小手术作手术室 。 诊疗室和病房在同一个房间 , 根本没有病房 , 已经动了手术的患者不得不住在自己的家中 , 或附近的客栈里 。 房子条件很差 , 地面是土铺的 , 房顶低矮 , 而且下雨时漏雨 。 砖炕陈旧 , 时常有烟冒出来 , 弥漫全屋 。当时 , 沈阳还没有西医 , 人们对西医也不信任 。 司督阁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开始 , 医疗工作成效甚微 , 人们蜂拥而至 , 每个人都自称有某种疾病 , 领受适当的药品 , 但即使他们真有病 , 那些药品有多少被使用 , 也是值得怀疑的 。 许多人的真正目的仅仅是为了看一看这个外国医生的模样 。 ”对于此事 , 刘仲明在《盛京施医院创立纪实》一文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 因为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洋鬼子的药水可喝不得 , 喝下去心就要翻出来 , 千万不要上他的当 。 ” 另外 , “挖心剖肝”的谣言也时常困扰着他 。 司督阁忧心忡忡地说:“人们用脏话谩骂 , 有时甚至扔泥巴和石块 , 并不止一次扬言要烧毁我们的房子 。 ”不过 , 情况慢慢有了转机 。 有一个商号老板 , 眼睛看不见东西了 , 想了各种方法 , 中药、跳神、念咒 , 能想到的法子都试遍了 , 一点起色也没有 。 这位商号老板就像广告里所说的那样:“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 , 去了司督阁的诊所” 。 手术时 , “司大夫”从他的眼睛里取出一些发浊的物体 。 没想到 , 还真能看见东西了 。 司督阁通过这个病例 , 打开了眼前的坚冰状态 。 事先 , 司督阁作了一番宣传 。 手术那天 , 到场观看的人有几百人之多 。 为了加强宣传的效果和权威性 , 司督阁还请来官府的人监督 。据记载 , 司督阁的手术十分成功 , 当遮光的晶体从病人眼中摘出时 , 病人立即兴奋地喊:“我能看见树梢动啦!”司督阁伸出3个手指 , 在病人眼前晃动 , 问:“这是几个指头?”病人回答:“3个” 。 如此神奇的效果震惊了当时在场的人群 , 人们将信将疑 , 又拿别的东西试验 , 结果证明病人果然恢复了视力 。 一时间 , 人们奔走相告 , 司督阁医术高明 , 手到病除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 , 就此 , 人们对于西医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 对司督阁的信赖在增加 , 来找他治病的人越来越多 。1885年 , 司督阁在诊所旁边又租了几间房子 , 从原来的诊所扩大到小型医院的规模 。 回顾这段日子时 , 司督阁平淡地说:“在奉天居住接近两年的时候 , 我们才能够开设我们所说的‘医院’ , 这就在我们住宅后面一座狭小的很不坚固的房子里 。 病房可以接纳12名患者 , 多数时间都住得满满的 。 在这样一个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取得如此好的医疗效果真是令人兴奋的事 。 ”据记载 , 这一年 , 司督阁收治了108个病人 。不料 , 1877年的一场大雨把司督阁后面的房子冲垮了 , 恰好司督阁的东邻要进京做官 , 便将房子卖给司督阁 。 经过修缮 , 司督阁把男性病床扩充到50个 , 还可同时收治15个女病人 。 另外 , 还专门准备了一间手术室 , 添置了必要的设备 。 新医院开业的时候 , 奉天兵部侍郎为之剪彩 , 许多在奉天的清朝官员出席了仪式 。 对此 , 司督阁备感欣慰 , 他说:“就这样 , 在奉天生活和工作的第一阶段结束了 , 那是与怀疑和敌视斗争的最初阶段 , 也是取得当地人民信任的开始阶段 。 ”对历经艰辛而来的这家医院 , 司督阁取名为盛京施医院 。 可以说 , “施医布教”是这家医院的总方针 。 新医院成立后 , 司督阁的医疗事业开始走上快车道 , 就诊人数大大增加 , 每天光是门诊就可接待100多人次 , 住院治疗的病人也有增无减 , 病房一直爆满 。 更重要的是 , 司督阁学会了跟中国人相处的技巧 , 为了打消人们的疑虑 , 司督阁特意请了魏晓达和洪步斗两位先生 , 负责医院的门诊工作 。 同时 , 司督阁还请来几名男性“侍疾” , 做些初级护理和清洁卫生工作 。就在盛京施医院的业务蒸蒸日上之际 , 中日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 。 此后 , 战火波及辽东半岛 。 沈阳城内也是人心惶惶 , 盛京施医院里的病人纷纷出院 , 门诊病人也大为减少 。 为防不测 , 司督阁将医院暂时关闭 , 携家眷赶往营口 。 随着日军由大连向北推进 , 营口也开始有伤兵流入 。 在这里 , 司督阁与其他几名外国同行建立了红十字会 , 收容中国伤兵 。 中日议和后 , 局势稍见平稳 , 司督阁便返回沈阳 , 重新开业 。 令司督阁欣喜的是 , 他的房子并没有像担心的那样被“劫掠一空” , 他们离开9个月后 , 再次回到家门 , 发现那里“完好无损 , 甚至不经意放在壁炉上的剪刀都没有人动一动” 。因为司督阁的名声很大 , 再加上他治病不要钱 , 因而来找他的人也日渐增多 , 其中有不少从战场上退下来的伤兵 。 因为病员增多 , 原来的地方又不够用了 , 司督阁便在医院的北面 , 又买了一块地 , 筹建女子医院 。 男女病房分开后 , 既便于管理 , 又宽敞了许多 。 这期间 , 苏格兰联合长老会还应司督阁的要求 , 派来两名女大夫 , 专门为女病人治疗 。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 女子医院还陆续培训出许多助产士 , 在东北城乡之间 , 推行新法接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