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西南医科大学:学生在课程思政中“精术立德”

_原题为 西南医科大学:学生在课程思政中“精术立德”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 一种叫ECMO(体外膜肺氧合机)的设备 , 在抢救重症患者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 这和我们今天的课程有什么关系呢?像这类‘高、精、尖’的医疗设备 , 目前80%依靠进口 , 国产率很低……”
最近 , 西南医科大学医学信息与工程学院2020级新生的一堂专业课上 , “医学仪器原理”授课教师要小鹏用当前最“火”的医疗仪器为案例引入课程 , 以医疗仪器的基本分类等专业知识为“明线” , 以我国医疗仪器发展的客观现状为“暗线” , “两条主线”相互交织、贯通 , 讲述中典型案例信手拈来 , 学生惊呼“有深度、有趣味 , 专业课原来还可以这样上?!”
“医学仪器原理”是该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 , 也是医学院校中少数工科背景较深的专业课之一 , 内容相对枯燥难懂 。 2017年 , 西南医科大学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 以示范专业、院系建设为抓手 , 为着力破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张皮”的难题 。 在这场改革中 , 许多像“医学仪器原理”一样“老师不好讲 , 学生不爱听”的专业课程 , 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 。
按照学校要求 , 各院系专业课教师、学生辅导员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组成“融合式”教学团队 , 将打造专业“金课”与思政“金课”同步推进 , 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 , 围绕“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个维度 ,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 重构课程框架和内容 , 再造课堂教学流程 , 并通过反复“磨课” , 实现精准讲解 。
教学过程中 , 教学团队采用了传统课堂讲授、翻转课堂、案例分析、创新实验等多样化模式 , 营造了覆盖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浸润式”学习环境 , 既增强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 又让学生在启发中理解知识精髓 , 在讨论中产生思想和情感共鸣 ,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责任心和使命感 。
【课程|西南医科大学:学生在课程思政中“精术立德”】为了能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 教学团队对其中的关键性问题进行了集中“攻关” 。 如何把“思政之盐”融入“专业之水”?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团队建立起教学效果反馈机制 , 让学生也成为思政课内容的创作者 , 探索出画龙点睛式、案例穿插式、专题嵌入式、讨论辨析式等系列的教学方式 , 让课程思政有温度 , 有深度 , 又无“违和感” , 教学效果如春风化雨;怎样让思政内容与专业贴合得更紧密?口腔医学院则根据专业“手脑并重”的特点 , 将课程思政与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 , 实现了思政实践与实践思政的“双向贯通” ,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 。
三年以来 , 西南医科大学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 开发了系列深受学生喜爱的精品课程资源 , 课程思政正成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的重要载体 。 以课程思政建设为突破口 , 学校通过制度驱动、组织带动、项目推进 , 实现了全员育人“大合力”、育人过程“大贯通”、育人要素“大发展” 。
学校聚焦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政干部等校内外六支思政队伍建设 , 初步形成全员育人体系;分阶段、专业把爱国荣校教育、感恩励志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医德医风教育 , 贯穿在学生入校到毕业整个在校期间 ,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季”教育 , 逐步建立起全过程育人格局;同时 , 发挥课程、科研、实践、管理、服务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全方位育人氛围日渐浓厚 。 目前 , 西南医科大学已入选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
西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廖斌说 , 思政课是塑造大学生灵魂的主渠道、主阵地 , 提升思政课质量水平更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 , 需要全校相关各方的“同向同行” 。 学校通过进一步加强党委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 , 强化组织协同、制度协同、队伍协同 , 让改进思政工作的各项创新、举措得到了落实 , 探索出“全员协同、多阶递进、十育联动”改革经验 , 切实增强了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 为培养德高术精、全面发展的卓越医学人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采访人员 鲁磊)
作者:鲁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