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楼|上图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展,来看1849年的外滩历史原貌

上海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之一 , 徐光启曾以“中西会通第一人”奠定了上海勇于面对时代变革 , 善于学习和接受外来文化的历史基因 。与徐光启墓相邻的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 , 以其深厚的文化与历史文献收藏 , 在中外图书馆史与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 是世界三大汉学文献中心之一 。
11月2日 , 2020年上海图书馆馆藏精品文献大展——“文明互鉴: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藏珍稀文献展”在上海图书馆第一展厅(淮海中路1555号)拉开帷幕 。这是上海图书馆(下文简称“上图”)连续16年推出的年度馆藏精品文献展 , 是第一次以馆藏外文文献为对象的主题展览 , 展品中有上图珍藏的西洋“摇篮本”两种、国内唯一的1662年拉丁文与汉语对照的《中国智慧》、世界上第一部英汉-汉英字典《华英字典》、早期西方本土汉学家的代表作之一《中国官话》、拿破仑下令编撰的《汉法拉字典》、三代同堂的《几何原本》、1849年的外滩历史照片原件等重要藏品 。
展览共分为6个部分 , 从“识华观流”、“汉学流变”、到“中学西传”、“西学东渐” , 再到“格致互通” , 最后汇聚成一条近代上海城市“融会创新”之路 。据悉展品中近六成是1800年前出版的西洋善本文献 , 并有十余种展品是首次展出 。
展期至11月22日为止 。澎湃新闻采访人员先行探展 , 为读者选出几大特别值得一看的珍贵展品 。
藏书楼|上图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展,来看1849年的外滩历史原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020年上海图书馆馆藏精品文献大展——“文明互鉴: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藏珍稀文献展” 。全文若无特别说明 , 图片由澎湃新闻采访人员 罗昕 摄展览的第一部分展示了近代上海的变迁 。十八世纪的上海租界地区曾经只是泥泞、荒芜的城郊 , 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外滩也是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大致接近现在的样貌 。一本《上海(1843-1893):模范租界的诞生、成长与庆典》向人们呈现了1849年的外滩历史原貌 , 这可能是大多数人能近距离看到的最早的外滩照片 。
有意思的是 , 这本书中还有一张同样在近距离角度拍摄的1893年外滩全景照片 。通过两张对比 , 人们可以发现那五十年间上海的发展变迁 。
藏书楼|上图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展,来看1849年的外滩历史原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849年的外滩历史原貌 徐家汇藏书楼供图作为国内开放最早、发展最快的口岸、上海从城市建设到文明生活都远远走在时代前列 。上海市民比绝大多数国人更早开始享受自来水、电灯、煤气、电话、电车等现代文明产物 。上海也是国内最早拥有公共图书馆、公共博物馆等现代城市文化标志的城市 , 还拥有东亚地区历史最悠久的交响乐队 。一百年前的上海人 , 吃西餐 , 看足球 , 炒股票 , 电影院里放的是最新的大片 , 报纸杂志上随时能找到新鲜的娱乐项目和景点推荐 。
本次展览呈现出上海早年的公共图书馆书目、博物馆导览、双语烹饪指南、专业体育报纸、女性时尚杂志、本地名流传记等珍稀文献 。比如1906-1913年的英文版《社交上海》 , 那是上海最早的由女性主编的时尚杂志 , 由字林西报馆发行 。这里有球赛、慈善义卖、时装折扣等生活资讯 , 从中可见晚清上海真实的日常生活 。
藏书楼|上图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展,来看1849年的外滩历史原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英文版《社交上海》随后展览进入了“识华观流”部分——即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早在公元前4世纪 , 希腊的文献上已有“赛里斯”之名 。据传在印度的北方住着赛里斯人 , 他们身材高大 , 皮肤似河马厚重 , 刀枪不入;他们声音洪亮 , 寿命达二百岁 , 擅长做生意 。这样的认知也被记录在托名古希腊人狄奥尼索斯的《世界论》中 , 长时间影响着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感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