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河|持续见证长江中游文明进程(文明之声)( 二 )
在石家河城内南部偏西处考古人员发现一处三房湾遗址 。目前发掘面积200平方米 , 文化层揭露至第六层 , 在第三层下 , 出土数以万计的厚胎红陶杯残件 , 还发现与制陶有关的黄土坑、窑、烧土面、洗泥池等遗迹 。其中发现的一个小型陶窑 , 仅存底部 , 但结构清楚 , 同时还发现数个红陶杯叠烧在一起的现象 , 表明三房湾遗址曾经作为专业制陶作坊存在 , 并持续使用至石家河文化晚期 。
位于石家河城内中部的谭家岭遗址 , 继1989年揭露出厚达八九十厘米的墙体外 , 2016年又在石家河文化晚期文化层下面 , 发掘出一座残存的石家河早期的面积达144平方米的建筑台基 。这些大型房屋建筑为确定谭家岭为石家河城的中心 , 以及在谭家岭一带寻找宫殿性礼仪建筑提供了重要线索 。
石家河遗址的第三期又被称为肖家屋脊文化时期 , 距今4200—3800年 , 也是该文化的突变与衰落期 , 遗存数量减少 。完全不同于前期的瓮棺葬开始流行 , 说明曾经的石家河城已经不再使用 。不过肖家屋脊瓮棺葬、谭家岭瓮棺葬、严家山瓮棺葬 , 以及罗家柏岭遗址均出土了大量文化内涵丰富奇特的玉器 。
2015年发掘的谭家岭高等级玉敛葬等级最高 , 玉器组合中包含了神人头像 , 填补了过去在玉敛葬等级划分上的缺环 。从玉器的类型可以看出等级的不同 , 发现神人头像玉器的显然为最高等级 , 仅有虎、蝉等动物造型的为第二等级 , 而仅见少量边角料的等级最低 。
严家山遗址出土了一些玉料与制玉工具 , 为肖家屋脊文化的部分玉器是本地制造提供了重要依据 , 说明即使在最后的衰落期 , 依然存在着发达的手工业 。
逐步融入中原文明的怀抱
六十余载的石家河考古陆续勾勒出石家河遗址群宏观聚落格局的演变进程 。石家河遗址在距今约5900至3800年主体时段内 , 经历了初兴、强盛、突变及衰落的阶段性变化 。
谭家岭古城兴起 , 城垣的发现 , 将石家河遗址作为长江中游文化中心的年代提前至距今5500年 。距今4800年石家河聚落发展开启了新一轮高峰 , 面积达120万平方米的石家河城出现 , 遗址分布范围也有明显的扩大 , 形成了以石家河古城为中心的8平方公里分布的核心区域 。此时的长江中游地区已经形成文化面貌高度相似的文化统一体 , 存在10余座规模不等的城址 , 构成一个聚落等级与社会阶层明显分化的网络体系 。
一个聚落遗址考古遗存如此丰富 , 既拥有同时期长江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址 , 又有大型的居住址 , 同时还有印信台这样的大型祭祀遗址和三房湾遗址大型的制陶作坊 。正是从聚落功能的专门分区和出土遗物的等级及丰富等多方面分析 , 石家河遗址被视为长江中游地区文明的中心 , 具有文化引领与文化辐射的重要地位 。
距今约4200年至3800年的肖家屋脊文化阶段 , 石家河文化明显受到中原龙山文化(主要是王湾三期文化)的强烈影响 。与石家河文化第二期相比 , 堆积整体偏薄 , 遗存数量减少 。而东南部遗址数量的增加 , 是石家河城废弃后 , 遗址中心区域向东发生位移的表现 。大量精美玉器的发现 , 显示这里仍然存在发达的手工业 , 玉器的神人图案以及玉牙璋的出现 , 说明与中原文明的交流日益增强 , 尤其是进入夏纪年 , 逐步融于中原文明的怀抱 。
(作者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制图:蔡华伟
【石家河|持续见证长江中游文明进程(文明之声)】《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31日 05 版)
推荐阅读
- 婚姻|女孩终身不婚的比例持续增多:3个现实原因,让女人对婚姻望而却步!
- 高校|《纹身》见证了一班职业电影人的坚挺与无奈
- 玄中记|再活二百多年,或许能见证职场男女平等?
- 蟹爪兰|10种适合在秋季购买的盆栽花卉,提前买好,冬春时节持续有花开
- 属蛇|蛇蛇蛇2022年喜事多多,好运连连,职场后顾无忧,业绩持续飙升
- 施行|持续发力 筑牢化妆品安全屏障——2021年度十大化妆品监管热点事件盘点
- 翡翠|翡翠已成为年轻人的新宠,价格持续在疯涨,原料却开始枯竭
- 植株|养花试试这几款,持续开花,让家中一年四季都如同春天一样
- 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发环境友好型产品,如新让世界更“绿色”
- 可持续性|回应了!放弃职业改当网红!吴勇豪:伤病和被外界看衰阻止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