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河|持续见证长江中游文明进程(文明之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①:谭家岭出土精美玉器连体双人头像 。
图②:谭家岭出土精美玉器 。
图③:印信台的几处套缸遗迹 。
图④:谭家岭东区发掘现场及大型建筑台基 。
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位于长江中游腹地、大洪山山脉南部的山前开阔平原 , 长江以北、汉水以东 , 东河、西河自北向南流经遗址后注入汉水的支流天门河 , 汇入长江 。该遗址持续时间长 , 跨度为距今5900年至3800年 , 这一时期正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期 , 考虑到其在诠释中华文明尤其长江中游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 自上世纪50年代便开始进行考古 , 迄今已60余年 。这60年中 , 有两个重要的考古阶段 , 一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 , 另一个便是2014年至2019年 。两个阶段大量艰苦细致的科学考古一步步深化了我们对于长江中游史前文明的认知 。
尤其是2014年至2019年 ,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湖北省天门市博物馆三家联合组成考古队 , 对石家河遗址群及外围9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系统勘探 , 发现、确认了谭家岭城址、印信台大型祭祀区、谭家岭高等级玉敛葬、三房湾专业制陶作坊等重要遗址区 , 为深入了解石家河遗址群的宏观结构与组织分层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 进一步揭示出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分层化的总体趋势 。
长江中游的中心聚落和都城
综合这些年的考古及研究 , 我们可以初步勾勒出石家河遗址的时空框架 。我们将其分为中心聚落初步形成、文化持续引领与辐射、融入中原文明三期 。
第一期是中心聚落初步形成期 , 经历了距今5900至4800年近千年的缓慢发展 , 建成了中心聚落谭家岭城 , 故也称谭家岭城时期 。
谭家岭城位于石家河遗址的中心 , 平面大体呈圆角方形 , 城垣内总面积17万平方米 , 城壕内总面积则达26万平方米 , 远大于同时期同文化性质的城头山二期城址及其他遗址 , 是石家河遗址作为长江中游文化中心的重要开端 , 也是后来的石家河古城形成的重要基础 。城垣由较纯净黄土堆筑而成 , 城垣顶宽约14.5米、厚约3.1米 。城墙外有环绕一周的壕沟 , 壕沟内有附属的木构建筑 。该木构遗迹位于城垣外侧壕沟 , 由一排与城垣平行的长木栏构成 。
谭家岭城一直沿用至屈家岭早期 。
第二期为石家河文化的强盛期 , 是引领与辐射长江中游的重要时期 , 以石家河城的建成为标志 , 也称石家河城时期 。
石家河城遗址主体位于东西两河之间 , 总面积达8平方公里 , 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发现面积最大、等级最高的史前聚落遗址群 。这一时期石家河城建成并沿用 , 城内面积达120万平方米 , 城外有宽阔的护城河、印信台祭祀建筑等配套建筑 , 是同时期长江中游的中心聚落和都邑性城市 。
在石家河城的正西方 , 考古人员发现了人工堆筑的方形台地以及大量的套缸遗存 。这处遗址被称为印信台遗址位 , 南北长110米、东西宽130米 , 面积14300平方米 。目前在台地发掘面积1475平方米 , 祭祀等遗迹位于3层下 , 文化层堆积局部揭露至第六层 , 主要分布在人工堆筑的台基之间的低洼处 。
文化层堆积中包含大量陶缸、陶杯等碎片及少量人骨残骸 , 年代属于石家河文化晚期 。5座人工堆筑的台基中 , 台基2长35米、宽12米、高1.1米 。沿台基边缘分布100余套瓮棺类(盖鼎、扣碗、立缸等)遗存 。台基之间有些废弃的红陶缸还呈现排列有序、相互套接的状态 。部分套缸之间存在明显的叠压关系 。陶缸均为夹粗砂红陶 , 器形以宽折沿深腹小平底缸为主 , 上有刻划符号 。
专家推测 , 在印信台遗址 , 每一次祭祀都留下了套缸等遗迹 , 套缸有叠压关系 , 表明曾经有多次祭祀 , 有早晚关系 。对套缸成分进行分析显示 , 这些套缸来自于大约5个不同的生产场所 , 而且从形制、纹饰及套缸上的刻划符号可作大致区分 , 表明祭祀活动是不同的人群共同参与的结果 。
推荐阅读
- 婚姻|女孩终身不婚的比例持续增多:3个现实原因,让女人对婚姻望而却步!
- 高校|《纹身》见证了一班职业电影人的坚挺与无奈
- 玄中记|再活二百多年,或许能见证职场男女平等?
- 蟹爪兰|10种适合在秋季购买的盆栽花卉,提前买好,冬春时节持续有花开
- 属蛇|蛇蛇蛇2022年喜事多多,好运连连,职场后顾无忧,业绩持续飙升
- 施行|持续发力 筑牢化妆品安全屏障——2021年度十大化妆品监管热点事件盘点
- 翡翠|翡翠已成为年轻人的新宠,价格持续在疯涨,原料却开始枯竭
- 植株|养花试试这几款,持续开花,让家中一年四季都如同春天一样
- 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发环境友好型产品,如新让世界更“绿色”
- 可持续性|回应了!放弃职业改当网红!吴勇豪:伤病和被外界看衰阻止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