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庭萱堂山水屋|矫正儿童不良行为的方式之一
文章图片
2岁的小玲 , 最近每天午睡时都要妈妈陪她 , 哄她 , 安抚她 , 才肯乖乖上床 , 直到她睡着为止中途不得擅离一步 , 否则立刻放声大哭 , 在床上翻滚 , 把床边当鼓踢 , 敲得乒乒乓乓 , 闹得全家鸡犬不宁 。
当她大哭大闹之际 , 只要妈妈一出现 , 哭声立刻停止 , 脸现微笑 , 两颗泪珠兀自在眼角徘徊 , 她的哭大半是假哭或者干嚎 , 眼泪不多 。 很显然的 , 小玲是把哭当武器 , 治得妈妈服服帖帖的 , 没办法 。 其哭叫行为的增强物 , 当然是妈妈的注意和关怀 , 后来经专家的指导 , 处理办法是:在她午睡时 , 硬起心肠把门关上 , 任他哭去(断其增强物) 。
第一天 , 她必然照常哭叫 , 心里很有把握 , 母亲一定来陪她 , 结果不然 。 妈妈没有来 , 法宝似乎失灵了 , 她以为妈妈没听见 , 加倍努力 , 把音调再次地提高 , 音量放大 , 声震屋瓦 , 直到声嘶力竭 , 最后疲倦的睡去了 。 第二天午睡照哭不误 , 但哭声显然没有第一天那么高了 。 哭的时间也没有那么久了 , 第三天午睡 , 她只是干嚎了两声了 , 意思意思一下而已 , 第四天午睡就不再哭了 , 连象征性的干嚎两声也没有 , 就不声不响安安静静的睡着 , 至此 , 小玲午睡的哭闹恶习完全消失 , 大功告成 。
儿童行为一旦有偏差 , 必须谋求解决 , 以免影响个体 , 也妨碍别人 , 这是父母师长所该有的共识 , 问题在于我们的社会面对这类儿童往往都等到行为偏差严重时才开始紧张的东求西问 , 有时候 , 为时晚矣 。 最有效且最简单的处理方式莫过于防微杜渐 , 刚形成或出现不久的偏差行为 , 可以采取忽视 , 不直接反应的方法来削弱 , 直至消除 。
文章图片
一个正接受辅导的八岁男孩儿在一次治疗中 , 要求辅导师陶博士替他解开鞋带儿上的死结 , 陶博士说 , 你可以自己解一解 。 男孩儿说 , 不行 , 我不会 , 你一定要替我解开 。 陶博士说 , 我知道不好解 , 可是我更知道你一定解得开 。 这一下这个男孩儿呢 , 直接打开门跑到接待室找妈妈去了 , 说妈妈陶博士不替我解鞋带儿上的死结 , 他很坏 。 你替我解开 。 妈妈开始立场很坚定 , 按照老师的指示要让这个男孩儿独立 , 后来男孩儿继续撒娇 , 最后跌坐在地上尖叫 , 两腿乱踢 , 耍起赖来 , 这个时候妈妈就投降了 , 然后心不甘情不愿的 , 说好吧 , 我替你解 。 然后替孩子解开鞋带儿 。 妈妈正准备动手 , 指导老师建议这个时候不能插手 。 妈妈终于忍住了 , 最后这个小孩儿只好自己解开了 。
一般而言 , 人类的行为因为得到增强 , 会持续下去 , 这种道理可以应用于好的行为 , 同样也适用于不好的行为 , 为了消除令人困扰的偏差行为 , 如果能利用此种原理来改善 , 也是可行的方法 。 由于没有给予增强物 , 会使此行为反应逐渐消弱 , 甚至消失 。
这种采用不理他的方法 , 在心理学上称为“消弱” 。 所谓“消弱”是指个体任何一个行为 , 一连发生多次 , 都未能带来满意后果 , 无法获得所需要的增强物 , 行为的强度逐渐衰弱 , 最后等于零 , 不再发生 , 简言之 , 有意地忽视不当行为 , 对之不直接做反应称为消弱 。
【椿庭萱堂山水屋|矫正儿童不良行为的方式之一】本次分享选自林正文著《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