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武王伐纣时,牧野之战是一场生死较量,为何周人却前歌后舞
北京联盟_原题是:武王伐纣时 , 牧野之战是一场生死较量 , 为何周人却前歌后舞
关于牧野之战 , 史书留下不少描述 , 让后人了解了三千年前的那一场决定商周命运的战争 , 但也有不少记载令人读来费解 , 其中之一是牧野之战中“武王伐纣 , 前歌后舞” 。屈原《天问》:武王三军 , 人人乐战 , 并载驱载驰 , 赴敌争先 , 前歌后舞 , 凫噪欢呼 。《尚书大传》:武王伐纣 , 至于商郊 , 停止宿 , 夜 , 士卒皆欢乐歌舞以待旦.......惟丙午 , 王还师 , 师乃鼓躁 , 师乃慆 , 前歌后舞”;《白虎通·礼乐》:武王起兵 , 前歌后舞……
综合这些记载可知 , 武王伐纣出兵之后 , 就是一路欢歌笑语、载歌载舞 , 到了商郊之后、牧野之战前一夜 , 周人大军竟然还“欢乐歌舞以待旦” , 第二天牧野之战中又是前歌后舞 。
我们都知道 , 牧野之战是周革殷命的一场决战 , 是一场以小搏大、以弱击强的战争 , 是一场商周两国的殊死较量 , 而歌舞代表轻松与愉快 , 两者并列在一起非常不合常理 。那么 , “前歌后舞”之说是史家杜撰 , 还是另有隐情?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史书记载了一种可能:武王伐纣是一场无比圣洁的正义之战 , 周人大军一到 , 殷人立即土崩瓦解 。周武王代表正义 , 相信必然会战胜纣王 , 因此或许才会一路载歌载舞、欢声笑语 。
《史记·周本纪》记载:“纣师虽众 , 皆无战之心 , 心欲武王亟入 。纣师皆倒兵以战 , 以开武王 。武王驰之 , 纣兵皆崩畔纣 。”
《孟子·尽心下》记载:“仁者无敌于天下 , 以至仁伐至不仁 , 如何其血流漂杵也?”孟子否定牧野之战的血流漂杵 , 认为仁者无敌 , 以仁义伐不仁必然无比轻松 , 纣王大军甚至欢呼周人到来 。
这一逻辑就是周武王代表仁义 , 纣王代表邪恶 , 而“仁义必胜邪恶” , 于是周武王率领仁义大军 , 犹如郊游一般载歌载舞 。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这肯定不可能 , 仁者无敌于天下只是儒家臆想 。况且 , 与这两段记载不同的是 , 武王伐纣时态度非常谨慎 , 对纣王非常重视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古公亶父时期 , 周人就已谋划商朝 , 学者将之称为“剪商” 。经过古公亶父、季历、周文王、周武王四代百年努力 , 终于迎来了伐商时机 。那么 , 在这一场伐商战争中 , 周武王到底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第一 , 牧野之战前两年 , 周武王在孟津观兵 , 会盟者有八百诸侯 , 诸侯都说可以出兵伐纣了 , 但周武王却称时机未到 。所谓时机未到 , 无非是纣王实力还很强大 , 周人此时出兵胜算不大而已 , 于是周武王否定了同盟诸侯的建议 。
第二 , 周人是小邦 , 殷人是大邦 , 以小邦击大邦 , 必须要把握机会一击必杀 , 因此牧野之战前 , 周武王鼓舞士气时说 , “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 。勉哉夫子 , 不可再 , 不可三” , 意思是机会难得 , 不会有第二次机会 , 更不会有第三次了 。
与此同时 , “殷商之旅 , 其会如林” , 纣王军队看似非常整齐强大 , 于是周武王再一次强调了战术纪律 , “今日之事 , 不愆于六步、七步 , 乃止 , 齐焉 。勖哉夫子!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 , 乃止 , 齐焉 。”要求军队不能乱了行列阵型 , 对步法、击打都有严格的要求 。
通过这些描述可知 , 周武王态度非常鲜明 , 对牧野之战极为严谨 , 不太可能有载歌载舞的心情 。既然如此 , 诸多典籍中的“武王起兵 , 前歌后舞”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 , 这件事与“川军”有关 。
推荐阅读
- 先秦时代|姜子牙封神竟忘了自己,于是灵机一动,地位凌驾众神之上!
- 先秦时代,朱元璋|朱元璋问术士:我能活到多少岁?术士:比我多一天,朱元璋:斩了
- 诸子百家,先秦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各派的代表人物是谁?
- 先秦时代,三家分晋|解读“三家分晋”的历史:周天子自坏礼法,败坏了周朝八百年国祚
- 先秦时代|长平之战时,如果赵王不用赵括替换廉颇,他能击退白起吗
- 先秦时代|春秋初期,齐桓公率先称霸,还消灭了三个诸侯国
- 商纣|古籍中发现有关武王伐纣的离奇记载,一旦被证实,将改写整个历史
- 先秦时代|春秋到底是五霸还是七霸?
- 先秦时代|历史上最早的共和行政-西周的“周召共和”
- 先秦时代|春秋、战国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