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于明诠:于右任是碑帖融合最为成功的典范

清末民初 , 碑帖合流融合发展 , 成为日渐明显的一个转折点 , 于右任就是居于这个转折点的代表书家之一 。
于右任(1879——1964) , 原名伯循 , 字右任 , 以字行 , 号骚心、大风、剥果、髯翁等 , 晚号太平老人 , 陕西三原人 。1903年癸卯举人 , 早年加入同盟会 , 为国民党元老之一 , 曾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 , 国民党监察院院长等职 。一九四九年后移居台湾 。于右任先生既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 , 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 。
当然 , 他一生致力于碑学书法研习 , 不遗余力地倡导和推广“标准草书” , 成就卓著 , 因此 , 更是现代书法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书法大家 。
于右任|于明诠:于右任是碑帖融合最为成功的典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于右任
清代乾嘉以来 , 考据之学大兴 , 碑学崛起 , 蔚成风气 。而至道咸时期 , 致力于碑学的书家们已不仅局限于先秦篆隶书体的考证研磨 , 而更以魏晋六朝墓志造像为取法对象 , 并熔铸篆隶笔法迟涩浑朴拙厚凝重的特点 , 引入楷、行、草书体的研习与创造 。或刻意刀凿之痕 , 方劲峻利 , 棱角兀然;或追求金石漫漶之象 , 逆行顿挫 , 苍茫浑朴 。
自邓石如、何绍基至赵之谦、沈曾植等 , 逐渐形成了与标榜“书卷气”的帖学书风全然不同的另一种技法体系——追求金石气息的碑学技法 。事物发展的规律往往如此——“合久必分 , 分久必合” 。从技法意义上看 , 碑帖之疆界既然是人为所致 , 也就必然地人为来打破 。
至民国 , 三原于右任出 , 碑帖之融合由此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 。于氏之后 , 固然仍有以碑帖之界画地为牢者 , 但非碑非帖或亦碑亦帖的书法探求日益成为主流 。于右任书法的根本意义 , 也正在于此 。
于右任|于明诠:于右任是碑帖融合最为成功的典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古石长松五言联句 于右任
于右任早年取法赵孟頫 , 温文清雅 , 自言“肥而舒” 。及长 , 亦或时风导引 , 亦或阅历识见使然 , 遂移情于碑版 , 朝夕摩挲 , 如痴如醉 。尝诗云:“朝临石门铭 , 暮写二十品 , 辛苦集为联 , 夜夜泪湿枕 。”又有诗赞《广武将军碑》:“碑版规模启六朝 , 寰宇声价迈‘二爨’ , ……慕容文重庾开府 , 道家像贵姚伯多 , 增以广武真三绝 。”不仅朝夕手摩心追 , 且事业奔波之余 , 广为搜罗志石 , 先后购置三百余方珍贵碑石墓志 , 传为佳话 。今天我们在西安碑林一、二碑廊所见的大部分珍品 , 即是于右任先生当年所搜求捐献 。
于右任先生的部分楷书作品如《邹容墓志》、《茹欲可墓志》等 , 即明显带有《张猛龙》及元氏墓志的风格特点 , 足见其于此用功之勤 。于右任先生虽然长期浸淫北碑 , 但与前代碑派书家不同的是 , 他却形成了非碑非帖又亦碑亦帖的独特审美特点 , 这就是:用笔的腴润简直 , 结体的扁宕松阔 , 点画的劲健坦荡 , 整体气韵的磊落真率自然大方 。
包安吴所标榜的“逆势”、“顿挫”之法 , 后世历代习碑者均奉为碑派圭臬和度人金针 , 竟被于右任如此轻松地颠覆涤荡 。因此说 , 于右任是有清以来碑帖融合最为成功的典范 , 一代书风的开拓者 。他的成功 ,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基本成因 , 这三个方面也昭示了其书法审美价值的历史意义 。
于右任|于明诠:于右任是碑帖融合最为成功的典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袖中海上七言联句 于右任
独特的习书方法和书学观念 。他曾反复申述他的这种独特方法和主张——“学书法不可不取法古人 , 亦不可拘泥于古人” , “写字无死笔 , ……一有死笔 , 就不可医治了”;“临是临别人的 , 写是写自己的;临是收集材料 , 写是吸收消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