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于明诠:于右任是碑帖融合最为成功的典范( 二 )


这些看似寻常的观点对于今天的学书者仍不失指导意义 , 甚至是一种棒喝 。在他的作品中 , 即使是楷体 , 也不易见到一般习碑者往往难以避免的生硬呆板的“棱角” , 下笔简直 , 行笔率意 , 结体磊落坦荡 , 人们斤斤计较的藏露之法他似乎全然不顾 , 他所要的是碑的风韵而不是碑的刻痕 , 何故?刻痕皆“死笔”也 。在他看来 , “无死笔实为书法中之无上要义 。”
所以他的书法简直率真从容磊落 , 如此举重若轻的取法 , 与以描摹碑石之刻痕为能事的迂腐之辈 , 不啻天壤之别 。当我们细细端详他笔下的点画形迹 , 那种爽直痛快 , 那种满不在乎 , 实在不像是一笔一划地写 , 倒更像是抓起毛笔饱蘸浓墨直接往宣纸上“摔” 。那种由此而生成的大气、生气直击观者的精神与灵魂 。“取法古人”人人皆懂而无疑义 , “不拘泥古人”人人都自以为是 , 却未必能有几人懂得其真正的意义 , 何以如此?
其一 , “取法古人”有标准而“不拘泥古人”没有标准;“取法古人”只需要灵气和勤奋 , 而“不拘泥古人”则除了这些以外还需要识见和勇气 。因此 , 如果我们只从于右任的字里看出简直和痛快 , 则是看问题简单化、表面化了 。
于右任|于明诠:于右任是碑帖融合最为成功的典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四十七年生日诗 于右任行草轴
其二 , 中年以来 , 他以其深厚的功力而“胆大妄为” , 致力“碑楷行书化”和“行草书北碑化”的探求 。于右任曾反复说过这样的观点:“一切须顺乎自然——在动笔的时候 , 我绝不是迁就美观而违反自然 。因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 。”
在他笔下 , 碑体楷书的行书化和行草书的北碑化 , 就是他这种“自然观”的直接反映和成功结果 。“迁就美观”无疑就是忠实于碑体楷书的方整端严和帖学行书的流美飘逸 。怎样不迁就?又怎样不违自然?无非就是保持碑版刻石书迹笔法书写的“自然”和保持行书结构与书写书势的碑体用笔个性的“自然” 。
这是至今令我们深思的两个“化” , 完成这“两化” , 则不仅需要他“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功力 , 还需要他卓越不凡高屋建瓴的艺术识见 , 更需要他诗人的骚心文韵浪漫情怀和特殊经历所养就的胸中丘壑磅礴豪气 。
于右任|于明诠:于右任是碑帖融合最为成功的典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题梁鼎铭画拐子马图 于右任 行草诗稿
其三 , 标准草书的倡导与实践 。于右任倾其大半生的心血致力于标准草书的研究与推广 , 用他自己的话说 , 就是“为过去草书作一总结帐” , 这是他中年直到老年最大的使命和心愿 。
1927年始广泛搜集和研究历代草书的帖本、笔法与理论 , 1932年在上海发起成立“标准草书社” , 出版《草书月刊》 , 提出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个标准来改革草书 。
他认为“文字乃人类表现思想、发展生活之工具 。其结构之巧拙 , 使用之难易 , 关乎民族之前途者至切!……广草书于天下 , 以求制作之便利 , 尽文化之功能 , 节省全体国民之时间 , 发扬传统之利器 , 岂非当今之急务欤” 。
于右任把对标准草书研究推广与国计民生联系起来 , 足见其“书以载道”的宏伟愿望和书法艺术社会担当的责任和使命 , 使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他要努力实现“易识、易写、标准、美丽”这样的标准和归宿 。
于右任|于明诠:于右任是碑帖融合最为成功的典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为学须先生立乎其大者 于右任 草书轴
这种社会学意义上的责任和担当 , 也许与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视觉艺术审美追求实在不能简单地对接 , 但也十分有趣 , 不管他的这一意愿与草书艺术审美之间如何乖谬 , 但正是这一基本主张和理念 , 使他从传承两千年的草书圭臬中逃离出来 , 从完备进而封闭的帖学统系草书笔法的束缚中冲决出来 , 从有清以来碑帖藩篱对峙中实现了自然而然的融合与超越 , 从而打破了“碑不能草”的神话 。也因此实现了草书艺术的“美丽”——坦荡磊落腴润酣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