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国女性情感报告:超8成受访者遇情感困扰,舍得为需求投资
热门剧《三十而已》中女主王漫妮遭遇“海王”男友欺骗感情还因此丢了事业;北大女生包丽遭遇情感PUA后最终走向了自杀 。 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现实生活 , 女性在情感中的困境总能引起社交网络的刷屏 。 而在喧嚣背后 , 作为女性 , 在面临成长、恋爱、婚姻、家庭等多方面的情感困扰时 , 如何通过有效途径排解“负能量”或许才是社会更应该关注的问题焦点 。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 , 全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620万人 。 其中 , 孕产妇、老年人、高压职业人群是我国抑郁症的重点防治人群 。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此前发布的2019年《中国职场女性心理健康绿皮书》也显示 , 约85%的职场女性在过去一年中面临焦虑和抑郁问题的困扰 , 80后和90后尤甚;工作压力、经济状况和外貌身材成为职场女性心理问题最主要的三大来源 。
针对中国女性的相关情感问题 , 南都零售实验室课题组、南都民调中心近日联合喜马研究院(喜马拉雅设立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撰写了《2020中国女性情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 报告显示 , 情感问题正在“去中年化” , 00后女性群体的情感消费需求正在追赶80后;75%居住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00后非常关注职场上酒桌文化日趋严重的现象;大部分女性对情感冷暴力最为抗拒 。
令人欣慰的是 , 大部分女性都会主动寻求情感排解渠道 。 同时 , 不少女性自我意识觉醒 , 舍得为自己的情感需求投资 , 职场沟通课程成为女性购买最多的内容类型 , 如《5节课教你成为高效沟通的职场人》、《10节课教你洞察人心的职场心理学》” 等职场沟通课程都是热门付费类型 。
情感问题“去中年化” , 00后女性需求追赶80后
从问卷调研数据可以看到 , 超过八成的受访女性都表示在生活中遇到过情感困扰 , 超半数的受访女性甚至表示这些情感问题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 。 可以看到 , 情感类困扰对于当代中国女性已成为普遍性问题 。
本文插图
不过令人庆幸地是 , 超八成的受访女性表示自己会主动寻求排解渠道 , 除了常见的向朋友倾诉 , 近44%则会寻求相关平台的咨询 。 收听音频直播进行互动、进行心理咨询和收听电台或音频节目成为了受访女性体验最多的情感型服务 , 几乎占比都在40%左右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因此 , 女性用户在平台上消费情感内容占比也在持续增长 。 以喜马拉雅平台为例 , 2019年收听情感内容的女性用户数相较上一年增长了74% 。 收听时长也从2018年的60分钟左右上升至2020年的近70分钟 , 日均收听的次数也从2018年的8.7次上升至2020年的10次左右 。 说明女性用户的黏性也在随之增长 。
本文插图
结合南都问卷调研和喜马拉雅大数据的分析显示 , 女性对情感向内容的消费正呈现“去中年化”的趋势 , 00后开始追赶消费主力军80后 。 00后在情感向内容占比从2018-2020年都是90后占比的近乎两倍 , 仅次于80后 。 并且相比于80后占比下降的趋势 , 00后则是连续三年上涨 。 另外 , 00后女性年纪虽小 , 但关注或困扰的情感问题倒不少 。 包括对于原生家庭关系的困扰;与父母/p>
最爱睡前聆听陪伴 , 情感内容付费意愿上升
在南都采访人员对女性用户进行随机抽样采访时 , 不少人表示音频类节目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陪伴”作用 。 潇潇(化名)告诉南都采访人员 , 自己日常最喜欢睡前收听喜马拉雅上的“默默道来”节目 , 多年来收听音频节目的习惯更像是一位老朋友陪伴在身旁 , 她也在与主播共同成长 。
推荐阅读
- 中国保健品40年沉浮录:神话、金钱与谎言
- 中国加入RCEP,退出的印度为何又再次提起中国?
- 为何中国总能化险为夷,而美国却总把好事变坏事?
- 即使上哈佛,国人成材率也不高
- 美方|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美方禁止美国投资者对部分中国企业进行投资答记者问
- 这个0.8%,是咱一口一口吃出来的!
- 是谁救了福尔摩斯的命?
- RCEP成功签署 美国和西方一些精英再次看错了中国
- 一个清净的中国人
- 美国|美方禁止美投资者投资部分中国企业 商务部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