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四小龙集体冲刺上市,AI的寒冬结束了?( 二 )


  • 孵化自中科院重庆研究院 , 天生带有“国家队”基因的云从科技 , 获得各类国家基金支持 , 收获了近十轮股权融资 。
  • 依图科技、旷视科技受资本的追捧热度也居高不下 。

  • 创投圈对AI倾注的热情 , 本质上是对AI技术跃迁式发展 , 并深刻改变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期许投射 , 换句话说 , 资本和创业者赌的是AI技术能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人们虽然不能预测未来 , 但有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在前 , 没有人会愿意错过坐上火箭一飞冲天的机会 。
    但是现实证明:期望有多高 , 失望就有多大 。 由AlphaGo引发的AI创投热潮在2017年左右达到顶峰 , 不少清醒的人此时已经看到了繁荣之下的危机 。
    2017年12月 ,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做出判断:“明年将会有一大批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倒闭 , 但整体上 , 人工智能会大规模发展 , 就像当年看互联网泡沫一样 。 ”而作为AI领域的重要投资者之一 , 李开复也在2018年接受采访时表示 , “我认为今年年底将会出现许多人工智能市场上的经济泡沫 。 ”
    刘庆峰和李开复的悲观预测在之后被证实是正确的:历经两年实践后 , AI技术落地难、商业化项目周期长、收益慢等问题逐渐暴露 。
    即便云从科技拿到了公开AI企业订单中金额最高的一笔——3.12亿额度 , 但这与互联网公司所能挣的钱相比还是太不性感 , 要知道 , 一款爆款游戏如《王者荣耀》 , 高峰期一天就能挣一亿 。
    现实面前 , 理想破灭 , 热情进而迅速冷却 , 到2019年 , AI已经不再是资本的宠儿 。 行业低谷中 , 即便财大气粗的大公司也未能幸免 。
    2019年年中 , IBM沃森被媒体曝出大规模裁员 , AI寒冬的论调逐渐抬头 。 今年4月 , Wave Computing 成为第一家疫情期间申请破产的AI芯片公司 , 消息一出科技圈哗然——Wave Computing曾被誉为全球最有前途的AI公司之一 , 有和英特尔、英伟达等巨头一较高下的潜力 。
    AI寒冬已成行业共识 , 但是寒冬之中 , AI四小龙却先后开启上市进程 。
    集体谋求上市是时机已到还是不得已而为之 , 上市能为吸金巨兽们带来什么 , 解答这些围绕AI独角兽的疑问 , 也是理清行业现状的基础 。
    挤出泡沫 , 回归理性今年七月 , 极少面对媒体的旷视创始人印奇和联合创始人唐文斌共同参与了一个对外交流活动 , 围绕AI公司商业化前景的阐释占用了沟通不小部分时间 。
    交流中 , 印奇分享了一组技术成熟度曲线(Gartner Hype Cycle) , 该曲线将新技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萌芽期 , 过热期 , 低谷期期 , 复苏期与成熟期 。 而当前 , AI产业在经历高峰之后 , 已经步入“死亡之谷” 。
    这样的结论并非危言耸听 。
    自2019年下半年以来 , 伴随旷视、寒武纪等AI创投赛道的独角兽陆续披露招股书 , 展示家底 , AI公司商业化进展缓慢而烧钱能力惊人的现实 , 成为市场质疑的焦点 。
    技术、产品商业化落地不及预期 , 是摆在整个行业面前的共同瓶颈 , 即便是AI四小龙 , 其主营业务也主要集中在安防、医疗、汽车和金融等几个领域 。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研究报告》 , 安防和金融领域已成为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市场份额最多的前两大领域 , 占比分别为53.8%、15.8% 。
    然而 , 高度重合的细分领域 , 难以为四家估值均过百亿的AI独角兽提供足够大的市场 。 同时 , 市场高度重合也意味着对于以技术驱动的AI企业而言 , 各家技术上的优势还没达到可以拉开竞争对手足够身位、缔造自身行业壁垒的程度 。
    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在于技术发展的客观现实 , 虽然AlphaGo横空出世惊艳世人 , 但AI技术在随后的发展中并未能再次上演传奇 , 正如原腾讯副总裁吴军所言:“人工智能技术20年内恐怕很难再有重大突破 , 因为今天的人工智能已经用光了40年来所积累的技术红利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