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机构联合发布「北京新发地疫情病毒极有可能来自冷链进口食品」,怎样才能切断冷链运输方面病毒传播路径

估计这个新闻出来不少人是会有点惊讶的,「新发地的疫情都扑灭好几个月了,才找到传染的源头?」「不就是溯个源,为什么要花这么久时间?」「不是早传说冷链有问题了,怎么研究了半天还是”极有可能“?」
的确,北京新发地聚集性疫情爆发并得到控制是今年6、7月份的事,现在都快11月份了,为什么流行病溯源要花这么久的时间?尤其还是在清华大学、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这一系列重量级研究机构加持的前提下?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看看这篇媒体报道的重量级研究怎么说(这是一篇开放获取论文,因此此处的分享不存在版权的问题。这篇短小精悍但可读性很强,逻辑清楚证据链条清晰,感兴趣的朋友访问下面的网址就可以获得):
Cold-chain food contamination as the possible origin of Covid-19 resurgence in Beijing
权威机构联合发布「北京新发地疫情病毒极有可能来自冷链进口食品」,怎样才能切断冷链运输方面病毒传播路径
首先,溯源工作做了这么久,主要问题还是在于工作量上——从6月15号新发地疫情爆发伊始到7月10号,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流调人员共筛查了超过100万人的核酸检测样本,和5342份环境检测核酸样本。其中,有368份样本检测结果为阳性,包括169例新发地市场内的工作人员、103例到访过新发地的外部人员和92例上述人员的密切接触者。
权威机构联合发布「北京新发地疫情病毒极有可能来自冷链进口食品」,怎样才能切断冷链运输方面病毒传播路径
由于未发现独立于该市场的早期传播链或独立传播链,这才明确了北京新发地市场是此次疫情暴发的单一源头。
而在对这些人员和5000多份环境检测样本的定位中,研究人员也锁定了病毒污染的高发地——海鲜摊位(下图左侧部分)。
权威机构联合发布「北京新发地疫情病毒极有可能来自冷链进口食品」,怎样才能切断冷链运输方面病毒传播路径
新发地综合交易大厅地下一层牛羊肉厅的感染人员和环境样本分布准确地说,是水产区S14号摊位——这个摊位的7位工作人员均为新冠确诊病例,且症状出现时间相对较早。此外,有5位顾客新冠抗体检测阳性,且这5位顾客都到访过S14号摊位。
锁定了新发地和新发地内的感染源头,再分析病毒的核酸序列,结合目前获得的病毒毒株突变相关信息,就能获得感染源头的进一步指向:
权威机构联合发布「北京新发地疫情病毒极有可能来自冷链进口食品」,怎样才能切断冷链运输方面病毒传播路径
新发地相关病毒序列和我国之前所发现的本土及输入病例均不相同;这些序列均具有8个特征性突变位点,这些位点在我国此前的本土和输入病例中从未发现过,其中除C6026T突变位点之外,具有其它7个突变位点的病毒主要存在于欧洲。抓住了核心的指向线索,接下来的溯源就很清晰了,《新京报》的报道中对此也有很明确的描述:
进一步调查显示,S14号摊位售卖的物品中冰鲜三文鱼是唯一来自境外的商品,且摊主曾于5月30日从某供应商处采买过从存在新冠病毒疫情国家进口、包装完整的三文鱼,在市场内切割处理后零售。为此,研究人员对新发地市场内所有三文鱼供应商的冷库进行了采样检测,发现某供应商有5份鱼体拭子样本呈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其中1份未开封鱼体拭子样本中测序获得的病毒基因组序列与本次疫情中人和环境样本中的病毒高度同源。总结一下,单单从这篇论文的角度来说,因未能从鱼体上分离获得活病毒,因此尚无法证明鱼体上的病毒活力,但通过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分析与流行病学调查,初步证明了冷链运输和病毒传播的相关性,也提示来自境外疫情高发区的冷链进口食品极有可能为输入性疫情的重要途径。
至于开头的问题——为啥溯源花了这么久的时间,看完这篇论文也基本明白了:其中样本采集、筛查和流调花了一个多月,算上样本病毒核酸序列分析比对、论文写作、投稿和发表的时间,研究人员已经算是加班加点了,肯定没摸鱼(估计也没人敢摸鱼)。这还要算进论文的题材特殊、研究意义重大、投稿的杂志社绿色通道加班审稿发表的因素。我等平凡科研狗肯定是没有这个待遇的,投稿的文章从动笔到发表一般都是按年来计的。
不过新发地疫情爆发的6月份到现在的三个多月是这篇研究论文完成和发表的时间,相关的疫情防范工作聚焦冷链则要比论文发表见刊的时间要早的多。毛大夫本人也在6月份的新发地疫情中享受到了被隔离的待遇,所以印象很深,那时候没几天就传出了问题可能出在海鲜上的消息,随后全北京的三文鱼也都享受到了下架的待遇。
新发地疫情告一段落后,10月份青岛的疫情和从青岛获取的冷链食品外包装中分离出新冠活病毒,算是交叉吻合了冷链食品可能是新冠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虽然至今依然无法明确冷链传播病毒到底是由于感染者对于冷链食品和冷链包装的污染,还是由于病毒本身在相关海产冻品中就存在,但至少有一点基本上可以明确了——新冠病毒能够在低温冷链中长期存活并保持一定的传染活性。
所以,对于个人的指导意义也是很明确的:此前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最新防护指南中,提示不要在水龙头下直接冲洗生的肉制品,防止溅洒污染。有很多网友表示疑惑,如果不直接冲洗,那么该怎么洗?中国CDC的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也曾表示过,对于进口冷链食品「可以用器皿装水来洗,洗完以后对器皿进行清洗。可以用盐水、碱粉或洗涤灵对器皿进行消毒,这些东西都能起到清洁的作用。」
参考来源:
https://academic.oup.com/ns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sr/nwaa264/5936602;新发地疫情可能源于受污染进口冷链食品;国家卫健委:新冠病毒以冷链物品为载体具备远距离跨境输入的可能;
■网友的回复
其实不算新发现,不过这件事也说明一个问题
溯源难度之大,以北京的力量都搞了这么久至于如何切断也是老生常谈,这个可能有点难
来看看这一次主要说了什么
10月23日,清华大学、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联合发表论文,该疫情中病毒源头极有可能是境外疫情高发区的冷链进口食品,并提出,冷链运输或为新冠病毒传播新途径。
研究人员是如何一步步揭示真相的呢?
1、首先锁定:病毒进来的第一站应该是新发地;
首先,所有的病例都与新发地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联,没有发现其他的早期或者独立传播链,提示新发地市场是此次疫情暴发的单一源头,那病毒进来的第一站应该就在新发地;
2、最早的源头锁定在新发地市场地下一层水产区S14号摊位;
在新发地的感染人群中,综合交易大厅地下一层(牛羊肉大厅)水产区S14号摊位可能是感染的源头,这个摊位有7名工作人员,均为新冠确诊病例,且症状出现时间相对较早,有5名顾客到访过这个摊位,之后新冠抗体检测阳性,这5位顾客及其密切接触者在过去14天内都未到访过中高风险区域或接触来自中高风险区域的人员
3、在新发地发现的病毒与我国之前流行的病毒不一样,应该是境外输入到水产区S14号摊位;
新发地市场聚集性疫情中的病例和环境样本中获得病毒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其病毒序列具有明显的突变特征,和我国之前所发现的本土及输入病例均不相同,揭示该次疫情应为单一性的境外输入。
4、在水产区S14号摊位中唯一来自境外的商品是冰鲜三文鱼
S14号摊位售卖的物品中冰鲜三文鱼是唯一来自境外的商品,且摊主曾于5月30日从某供应商处采买过从存在新冠病毒疫情国家进口、包装完整的三文鱼,在市场内切割处理后零售;并且在三文鱼上发现了新冠病毒阳性
以上种种,提示来自境外疫情高发区的冷链进口食品极有可能为本次新发地市场聚集性疫情病毒源头。
早在新发地疫情暴发时,我就说过,如今国内疫情受控,境外疫情持续发展,全球确诊病例已经超过4000w+,我国在外防输入中,冷链可能成为“藏毒”的高危环境,加上生鲜售卖环境大多较为潮湿,这也为新冠病毒的存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新冠病毒(SARS-CoV-2)的稳定性与SARS病毒(SARS-CoV-1)相似,温度越低SRAS病毒存活时间越长,冠状病毒家族中的另一种病毒NL63在-20℃和4℃条件下至少可以保持活性2个月。
不过我们也不必过度担心,我们在超市上买到的生鲜食物大多是经过层层处理的,一般不会有问题,只要在正规渠道购买就行;为以防万一,我们购买和处理冷链食品时,也应避免直接接触。
参考文献:
Xinghuo Pang, Lili Ren, Shuangsheng Wu.et al,.COVID-19 Field Response Group, COVID-19 Laboratory Testing Group, Cold-chain food contamination as the possible origin of Covid-19 resurgence in Beijing,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waa264,
van Doremalen N, Bushmaker T, Morris DH, et al. Aerosol and Surface Stability of SARS-CoV-2 as Compared with SARS-CoV-1. N Engl J Med. 2020;382(16):1564-1567.
Casanova LM, Jeon S, Rutala WA, et al. Effects of air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on coronavirus survival on surfaces.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10;76(9):2712-2717.
■网友的回复
在10月1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公开发布了对青岛新冠肺炎疫情溯源的调查结果,其中有提到:从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这也是新冠疫情以来国际上首次在冷链食品外包装上分离到新冠活病毒,并证实接触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装可导致感染新冠肺炎。
此次发现分离出新冠活病毒,为我国疫情防控明确了另一条“物传人”的传播途径。所以对于冷链运输就需要严格把控了。
权威机构联合发布「北京新发地疫情病毒极有可能来自冷链进口食品」,怎样才能切断冷链运输方面病毒传播路径
央视新闻微博截图对于新冠病毒是怕热耐冷,这个大家都知道的。那么冷链运输中的源头基本都是海外国家发生的,而且低温是杀死不了病毒的,这也就造成了病毒能一路存活到国内,一直到输送到市场上。
所以我们在选购水产品等冷链物品时务必要在加热烹熟后在进行食用。在烹调过程中,也需注意及时清洁,如果有条件的,在购买时外包装回家后消毒之后在拆开。
对于进口食品的国家中,如有疫情较为严重的,那么就需要更为严格的进行检测了。
对于,国内从事冷链产品装卸、加工、销售等的人员,自身还需增强防护意识,做好日常防护消毒,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可能被污染的冷链产品。接触冷链产品后及时消毒,在未认真消毒前不摸口鼻眼,并定期安排进行核酸检测筛查。
对于此类高危作业的人员是一定要严格按照防疫要求进行作业的,以免造成大连、青岛、北京新发地此类情况的发生。
■网友的回复
这其实不算新的发现了,在新发地疫情爆发的时候,就已经从三文鱼案板上发现了新冠病毒,并推测出病毒是通过进口的冷链食品传播开来的,一时间三文鱼委屈下架(并声明这个锅我不背),只不过这次的发现算是证明了病毒确实是从境外通过冷链运输传进来的。
这篇论文主要通过对今年6月北京疫情相关病例、环境与食品等样品的核酸测序和病毒基因组序列分析,结合全面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大数据分析,然后得出提出冷链运输可能是新冠病毒传播的新途径,具体的内容如下:
权威机构联合发布「北京新发地疫情病毒极有可能来自冷链进口食品」,怎样才能切断冷链运输方面病毒传播路径
2020年6月11日,北京一名52岁发热咳嗽男子,在经过56天的零新增病例间隔后,确诊为新冠病毒。根据患者自述没有新冠病例接触史,后续通过对患者的112名密切接触者和从其去过的地方采集的242份环境样本进行了检测,发现所有密切接触者均为阴性,但来自新发地市场(XFDM)的两份环境样本均为SARS-CoV-2阳性。随后立即对新发地市场538名员工接受病毒核酸筛查,又有45人呈阳性。新发地市场随即成为关注的焦点,北京市有关部门果断对该市场采取关闭措施,以有力遏止疫情的蔓延。
为评估感染扩散程度,北京市疾控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SARS-CoV-2病毒筛查检测,从6月15日至7月10日,共有1000多万市民和5342个环境样本进行了检测,最终确定了368名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患者,其中169人是新发地市场的工作人员,在5月30日至6月12日期间,有103名(28.0%)XFDM患者被确诊。其余96名(26.2%)患者曾与受感染的员工或顾客有过接触。这些发现表明,北京存在单一暴发源。
权威机构联合发布「北京新发地疫情病毒极有可能来自冷链进口食品」,怎样才能切断冷链运输方面病毒传播路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