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2块钱就能买千张人脸照片!当心“刷脸”打劫你的个人信息

近日 , 央视的一则调查报道引起大众关注 。 根据央视报道 , 在某些网络交易平台上 , 只要花2元钱就能买到上千张人脸照片 , 5000多张人脸照片标价不到10元 。
在人脸识别技术大范围应用于手机解锁、APP登录、身份认证、安防准入等场景时 , 大众也产生了质疑:处处“看脸” , 你的脸还安全吗?
毕竟 , 人脸信息直接与金融支付等个人资金安全关联 , 而且具有不可变更性 。 不少网友提出强烈担忧:管理平台的人脸数据一旦泄露 , 对于个人而言就是终身泄露 。
人脸信息正在被过度采集
尽管人脸识别技术充满争议 , 但不知从何时起 , “刷脸”开始“侵入”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刷脸支付、刷脸乘地铁、刷脸登录APP之外 , 近来 , 不少城市的小区以半强制的方式要求社区居民出入门禁进行刷脸 。
最近 , 上海市民刘先生的小区开始推行人脸识别门禁 , 社区居民需要提交个人身份证、电话号码以及居住信息 。 考虑到自己的人脸信息直接与线上支付等个人资金安全关联 , 刘先生不准备办理刷脸出入门禁 。
但让刘先生苦恼的是 , 平常自己经常出入通往地铁站的小区侧门 , 竟然只有刷脸进出一个方式 。
这样的情况在国内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社区频频上演 。
今年3月份 ,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就遇到了进出小区要求“刷脸”的情况 。 其所在小区要求业主提供房产证、身份证、人脸识别等信息 , 劳东燕考虑到个人隐私安全表示反对 , 并将一封法律函分别寄给居委会和物业 。 经过谈判 , 该街道最终同意业主出入小区可以自愿选择门禁卡、手机或人脸识别的方式 。
这件事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案例 。 不过 , 第一个进入司法程序的“不赏脸”案例 , 发生在去年杭州的另一位教授身上 。
浙江某大学特聘教授郭先生一直是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的双人年卡会员 。 2019年10月 , 他收到园区系统升级通知 , 被告知入园方式升级为“刷脸” , 且不注册人脸识别的年卡用户将无法正常入园 。
郭先生不愿意被强制刷脸 , 对园方行为提出异议 。 与园方沟通未果后 , 郭先生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法庭 。 今年6月15日 , 这个“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首次开庭 。 法院表示 , 该案将择期宣判 。
对于处处要求“刷脸”的门禁准入 , 不少网友纷纷提出质疑:身份证被盗可以挂失、手机号泄漏可以换号 , 人脸数据泄漏能换脸吗?
与刷卡、刷指纹相比 , 人脸识别显得更加方便快捷 , 但更令人们产生恐慌的是:这些个人生物信息采集的边界在哪里?一旦泄露 , 谁来负责?
人脸信息倒卖产业链
根据央视报道 , 在警方今年破获的两起盗用公民个人信息案中 , 犯罪嫌疑人都是利用“AI换脸技术”非法获取公民照片进行一定预处理 , 而后再通过“照片活化”软件生成动态视频 , 骗过了人脸核验机制 , 得以实施犯罪的 。
半岛都市报|2块钱就能买千张人脸照片!当心“刷脸”打劫你的个人信息
文章图片
来源:****
实际上 , 央视去年就关注过人脸信息灰色产业链 。 根据央视去年9月份的一则报道 , 在某二手网络交易平台 , 以关键词“人脸数据集”搜索相关信息 , 迅速弹出商品名为“人脸相关算法训练数据集” , 数据集包含5000多张人脸照片 , 还是一个人不同表情的脸部照片 , 标价仅仅10元 。
那么 , 人脸信息买卖背后的用途是什么?
“人脸信息与个人的身份信息相关联 , 包括身份证号、手机号等 。 一旦信息匹配 , 人脸可以制作成立体的面具 , 可能会被一些不法分子用于登录、注册金融账户 , 从而转移受害者账户资金 , 或者让受害者背负多笔网络信用贷款 , 还可以用于注册公司进行诈骗 。 ”某技术安全方面的专家表示 , 一些仿真模拟面具可以在软件上实现点头、眨眼等以假乱真的动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