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刺杀李鸿章的日本愤青最终结局如何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 在这场战争中腐朽没落的清王朝败于新兴的日本之手:不仅丢失了藩属国朝鲜 , 连辽东、山东等地也饱受日军荼毒 。 被日军兵锋吓坏了的清政府委派时任天津税务司的德国人德璀琳作为自己的代表到日本去探商议和的条件 , 然而日本方面拒绝与德璀琳谈判并要求清政府派出 “具有正式资格的全权委员” 。 清政府以为日本方面是因为德璀琳的德国人身份而拒绝与之谈判 , 于是在1895年1月14日又委派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求和 。
然而此时日军正猛攻威海卫 , 军事上的节节胜利使日本认为此时尚不是和谈的最佳时机 , 于是以质疑使节不具备全权委任的资格为由而加以拒绝 。 1895年二月清廷派重臣李鸿章从天津启程 , 坐船抵达日本马关(今日本山口县下关市)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等人进行谈判 。 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抵达马关 , 直到24日他在这里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等人在春帆楼先后举行了三次会谈 。 此时李鸿章还不知道早在1886年的长崎事件中北洋海军就丢失了密电码 。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一个多月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向清政府驻日公使汪凤藻递交了一份汉文照会 , 第二天汪凤藻就向总理衙门发送了一份电报 。 日本方面成功截获了这份电报 , 此后直到宣战前日方至少破译了中方58份密电 , 从而得以对中方在军事及外交上的一系列布局提前了解 。 直到甲午战争结束时清政府依然对此一无所知 , 所以当李鸿章赴马关谈判时给国内发回的电报仍用的是日方已破译的密码 , 因此日方对中方的谈判底线其实一清二楚 。
外交谈判在相当程度上打的就是一场信息战 。 这时日本已在军事上占据了主动权 , 又对中方的谈判底线一清二楚 , 所以马关谈判其实根本就没什么可谈的 。 这时的伊藤博文、陆奥宗光等人就是一个个的戏精:白天和李鸿章坐在谈判桌上装模作样谈一谈 , 可实际上他们早在前一晚就对中方的所有应对方案了如指掌 , 说白了就是假模假式演出戏而已 。 尽管李鸿章在赴日谈判前已料到日方的谈判条件必是苛刻的 , 然而真当他看到日方的谈判条件后还是被其苛刻程度所震惊 。
日方所开出的条件如下:中国承认朝鲜为独立自主之国;中国须割让台湾岛、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辽东半岛等地给日本;中国向日本赔偿军费库平银三亿两;中国开放北京、沙市、重庆、苏州、杭州、湘潭和梧州七处为通商口岸;日本将获得在长江、西江、吴淞江及运河等中国内河的通航权利;在和约正式签订之前中方需将大沽、天津、山海关等地交予日方占领 , 从天津到山海关的铁路线也交由日军管辖 , 日方在上述地区的驻军费用由中方承担 。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朝鲜引发的 。 事实上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已彻底打破了历史上所形成的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朝贡体系 , 截至甲午战争前夕清政府已只剩朝鲜这个唯一的藩属国 , 不过这更多只是为了维持面子的需要而已 。 李鸿章在赴日谈判前就已料到日方必会要求中方放弃与朝鲜的宗藩关系 , 对此清政府方面实际上已准备接受 。 真正令清政府方面难以接受的主要还是割地、赔款、驻军这三项条件 , 尤其是允许日本在大沽、天津、山海关等地驻军这条最为敏感 。
一旦日军在这些地方驻军就意味着京师将直接置于日军兵锋的威胁之下 , 皇室宗亲、达官显贵、八旗子弟们的身家性命将就此操之于他人手中 。 李鸿章面对这样的条件以要向北京朝廷请示为由要求延期谈判 。 从李鸿章一贯的外交手段来看:一向缺乏独立自主的反抗精神 , 更多的时候采取的是利用列强彼此之间的矛盾以实现以夷制夷的目的 , 从而争取少割点地、少赔点款 。 这次马关谈判中李鸿章故技重施——他没明确拒绝日方的条件 , 而是采取了拖延战术 。
中国在列强眼中就像是一块肥肉 , 而日本企图独占中国的野心不可避免将造成与其他列强的矛盾 。 事实上李鸿章就是希望利用拖延的这段时间将日本企图独占中国的野心公之于众 。 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对李鸿章这点小心思看得很清楚 , 于是在24日的第三轮会谈中他要求李鸿章就日方的条件给出明确答复 , 李鸿章则表示自己已得到北京方面明确拒绝日方要求的指示 。 当天下午4点15分会谈结束之后李鸿章从举行会谈的春帆楼坐着轿子返回住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