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网赚”背后刷量套路揭秘:国内刷量产业人员规模近千万人( 三 )


同时 , 两被告利用技术手段实施刷量行为 , 破坏了两原告合法提供的微信软件产品及其服务的正常运行 , 两被告的刷量行为也导致相关市场经营者、社会组织以及广大微信用户无法搜集、分析上述清洁、真实数据 , 从而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损害广大微信用户以及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
铲除非法产业根基依靠多方协同治理
实践中 , 刷量产业链往往较为隐秘 , 受害的网络平台经常面临侵权获利方面的举证难题 , 导致赔偿请求往往因缺少证据而得不到法院支持 , 如何规制虚假刷量成为亟待解答的问题 。
北京市允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周丹丹认为 , 在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的挂机刷量案中 , 法院充分适用“证明妨害规则” , 在被告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不提交且不实陈述的情况下 , 进行了不利证据推定 , 并适用惩罚性赔偿 , 对虚假刷量行为予以司法严惩 。
在周丹丹看来 , 互联网平台经济时代 , 法院判决对于严厉打击数据造假的行业乱象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 唯有平台各方参与者共同维护平台数据的真实性、可信度 , 才能构建有利于增加社会整体福利的公平、有序竞争环境 。
除了司法规制 , 从政府监管的角度来看 , 近年来 , 监管部门也愈加关注刷量黑灰产业链 , 并对刷量行为施以重拳 。
2019年12月20日 , 国家网信办发布《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 其中明确提到 , 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不得通过人工方式或者技术手段实施流量造假、流量劫持以及虚假注册账号、非法交易账号、操纵用户账号等行为 , 破坏网络生态秩序 。
邓欣说 , 目前 , 市面上还存在诸多其他挂机刷量平台仍在运行 , 亟待司法部门、监管部门统一认识、厘清问题、严格执法 , 从根本上铲除这一非法产业存在的根基 。
(原题为《搭建挂机平台刷量平台“圈养”账号提供刷量服务 “网赚”背后刷量套路揭秘》)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 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