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云:中国的乡村振兴仍是一个现代化问题

李小云 , 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乡村振兴仍是现代化问题在字面之外 , 乡村振兴有着更深刻的内涵 。 谈及乡村振兴 , 就意味着当前的乡村的现状和“振兴”之间存在距离 , 而这种距离则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乡村振兴 。 政府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方面对乡村振兴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目标 , 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 很显然 , 乡村现状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之间的差距 , 是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应遵循的过程 。我认为 , 乡村振兴在根本上仍然是中国现代化的问题 。在上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 , 中国出现了第一波的乡村建设运动 , 并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思潮的重要内容之一 。 当时 , 包括国民政府、地方官僚、商业精英和知识分子在内的多方主体共同倡导在农村推行平民教育、卫生建设等工作 , 这实际上是中国精英阶层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 。李小云:中国的乡村振兴仍是一个现代化问题
▲ 据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调查 , 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 , 先后设立的各种试验区达1000多处 , 图为当年的华北试验区定县的儿童个人卫生训练 。© 《中国乡村建设百年图录》从某种方面说 , 现在的乡村振兴也算是当初乡村建设的继续 , 这也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还没有完成 。 从这一层面解读 , 乡村振兴可以看作是在新阶段由政府推动的中国现代化的新进程 。 当然 , 当下的乡村振兴也有其他方面的含义 。当下中国农村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完全不一样 , 因为现在农村的地理、经济、社会、政治空间都被大大压缩 。 在三十年代 , 95%以上的人口聚集在农村地区 , 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约为60%以上;到了今天 , 中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1% ,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大概只有不到8% 。 而且 , 随着城市化发展 , 农村的地理空间大大被压缩 , 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了“现代人”或者“国家的人” 。 所以当今的乡村振兴和早先的乡村建设是完全不一样的问题 。▌乡村振兴的“三重变奏”近年来乡村呈现了独特的问题——“离土”、“守土”与“归土” , “三土聚合” 。 这“三土”现象集中呈现了中国乡村变化的核心特点 , 构成在当代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乡村的“三重变奏” 。首先是“离土” , 这一现象以前由于很多原因十分缓慢 , 自改革开放以来 , 不断加强 , 直到最近几年才有所减弱 , 但其总体趋势并没有发生改变 。 “离土”的过程使得中国三四亿人离开乡村 , 构成今天城市居民的主体 。 只要城市或城镇空间能够不断接纳外来人口 , 乡村人口还会继续向城镇转移 。 而且随着城乡社会的公共服务差异不断缩小 , 农民整体素质逐渐提高 , 乡村人口有了在城市更强的“落脚”能力 。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减缓的主要原因 , 不是乡村人口主观上不愿意流动 , 而是由于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被差别化对待 , 且农村人口的知识技能难以满足城市现代化需要 。 当然 , “离土”的趋势仍在持续 , 因为我国农业就业人口比例远超农业对GDP的贡献率 , 这意味着中国城镇化还远远没有完成 , 离土依然是当前乡村振兴的主旋律 。在“离土”的同时 , 中国乡村又出现了“守土”现象 , 很多农民不愿意离开土地 , 尽管他们可能早已离开乡村 , 但仍旧守着自己的承包地、宅基地 。第一种情况是“不得不守” , 在有些极度贫困的地区 , 有些农民由于多重原因无法掌握能在城市安身的知识技能 , 流动能力薄弱 , 为了生计安全 , 只能留守乡村 。 这种情况比较少 , 主要发生在深山区或少数民族聚集区 。第二种情况是“守望预期” , 这是中国人“守土”的核心 。 很多农民在城市拥有稳定的工作和住房 , 甚至子女已经是城市户口 , 但仍旧守着家乡的土地 , 尽管这些土地已经脱离了他们的实际需求 。 事实上 , 他们在守望着某种来自城市的预期 。城市化快速发展 , 城市人口逐渐增长 , 使得“农村”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 城市人希望获得农村的土地 , 而由于中国特定的土地制度 , 城市人购买农村土地是违法行为 , 农村的土地只能在农村社区内部流转 。 但由于农民普遍缺乏流转土地所需的资本 , 所以参与土地流转的兴趣不强 。 依靠土地与房产是中国人的致富经验 , 城市人对农村土地的期望也提高了农民守土的决心 , 囿于制度因素 , 农民或者自己种一点 , 或者租给他人 , 或者撂荒 , 他们在等待中继续“守土” 。第三种情况是“守望福利高地” 。 国家制度允许农民在进城的同时 , 可以不放弃乡村的土地 , 这种情况下 , 农民可以享受到“双重福利” 。 农民进城谋得一份职业 , 一方面能获得市场对行业的优惠补贴 , 另一方面也能拥有国家对乡村的福利政策 。 农村不仅正在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 还逐渐成为“福利高地” , 农民也慢慢有了“隐形”政治价值 , 自然愿意守住手里的“香饽饽” 。这三种情况中 , 最为普遍的是后两种 , “不得不守”的情况极少 , 我相信那些农民也能守住 , 不过当地会成长出观光旅游等新产业 , 传统乡村终将消失 。 现代化发展必会带来传统乡村结构的解体 , 关键是我们该如何适应 , 此类的“守土”现象也只是中国乡村振兴过程的时代低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