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深圳打工妹,出国留学的钱是借来的……( 二 )

她,深圳打工妹,出国留学的钱是借来的……
▲ 一直爱笑的我 。 初到芬兰后 , 在湖上滑雪摔倒 , 朋友们说 , 我的笑声响彻整个湖泊 , 在寒冷灰暗的冬天 , 超有感染力 。 所有装备都是借的 , 包括滑雪裤和鞋 。长期主义 , 所有成功的主线最近看到张磊出版的《价值》一书里提到了长期主义 , 他指的是投资领域里的最基本原则 , 也如巴菲特最突出的投资策略 , 长期持有他相信能够创造可持续价值的公司 。 但细想我们的生活 , 哪项成功不得秉持长期主义的原则呢?初到芬兰感受到落差和文化冲突是必定的 , 感受到不方便和不如在中国的热闹 , 也是意料之中的 , 那句经典的“好山好水好寂寞”确实简练形象地描述了很多海外华侨的真实感受 , 但如果我们摈弃急功近利 , 什么都要的心态 , 让心静下来感受我们所拥有的 , 也许我们能够收获另外一种状态或境界呢 。给自己长一点时间 , 不要急于下结论 , 如果孩子们能在芬兰轻易感知快乐 , 如鱼得水 , 是否我们成人可以驻足思考一下 , 怎样让我们自己重拾跟孩子一样的 , 感知简单纯粹的快乐幸福的能力呢?每件事情都有其两面性 , 看你选择看哪面 。 远离中国的亲人 , 让我保持了很多年给家人手写书信的习惯 。 没有了太多人际交往 , 让我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 , 自己跟自己对话 , 记录孩子的成长 , 也记录自己的成长心路历程 。没有了中国丰盛的、且唾手可得的美食 , 也让我学会了烹饪一桌的菜肴 , 每天给家人做饭 , 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对我厨艺毫不吝啬的夸奖就是对我最高的赞誉 。 所以 , 即使所有既定条件一样 ,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 所获得的认知也有可能截然不同 。小时候在家总听长辈们慨叹 , 三十年河东 , 三十年河西 。 以前不太明白个中涵义 , 现在自己离家三十年 , 在芬兰居住二十年 , 养娃也快十三年了 , 逐渐明白了其含义 , 也有了自己更全面的解读 。 这句谚语本意是比喻人事盛衰兴替 , 变化无常 。 但它也让我思考 , 做事急不得 , 看效果也别短视 , 养娃更是应该拿其一生作为成长的衡量跨度 。对此了然于心之后 , 也让我对人对事对自然多了份敬畏 , 大大减少了仓促评价、武断决定 , 火急火燎地要赶完某项任务 , 或者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偶尔碰到的挑战而纠结于心 。 因为我相信 , 所有这一切 , 将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 , 或者放在我有涯的一生来看 , 都不足以令我着急 。秉持长期主义也是我这些年慢慢领悟到的 。 最初抵达芬兰时的状态 , 干什么都求快 , 也不知那时急什么 , 一个人在这里求学 , 有的是大把时间 。 做事不求快 , 也就有了很大的宽容度 。大学老师不催促 , 而总是宽容地允许我去做我觉得当时当下我应该做的事情 , 譬如打工挣钱还钱 , 毕竟学业不是生活的全部 。 上司也从不对我做的事情横加干涉或指手画脚 。 如今 , 我也把这些我获得的善意用在自己经营的小集体里 , 让同事们永远秉持家庭第一的原则 , 用人时因人设岗 , 而不是因岗设人 。要能做到长期主义 , 其实并不容易 , 是需要我们非常有信念、百折不饶的 。 有些学习是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 , 有些创业是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 , 而有些亲密关系是需要付出一生来培养的 。路遇挫折和坎坷 , 稍稍开个小差 , 有个自我怀疑 , 打个退堂鼓 , 都会导致我们中途放弃 。 这一切都很正常 。 可以偶尔矫情 , 也可以痛痛快快哭泣 , 可以半路歇歇 , 也可以允许自己片刻松懈 , 但这一切过后 , 仍然整装待发 , 精神抖擞 , 把自己要进行的事业继续进行下去 , 直到终点 , 这才是唯一正解 。她,深圳打工妹,出国留学的钱是借来的……
▲ 静谧的自然 , 宁静的心灵 , 学习的绝佳状态 。装到你做到为止我 2012 年要到上海参加一个 PISA 研讨会 。 在芬兰时 , 我知道我有四十分钟的演讲时间 , 陈述我正在做的中芬合作项目及对将来的设想 。 同行到上海的 , 还有好几位芬兰老师 , 她们无一例外都是各大学的教授 。 而我当时连硕士学位都还没有 。 上海主办方的演讲嘉宾也都是有头有脸的大咖 。当芬兰坦佩雷大学的教授指派我时 , 我是抗拒的 , 因为我觉得我资格不够 。 我跟闺蜜倾诉我的忐忑 , 她在电话里告诉我说 , 放心吧 , 你是你这个领域里的专家 , 没有人比你更懂 。 尽管只是电话线相连 , 她却让我感受到了一个真切的、鼓励的温暖拥抱 。抵达上海后 , 会议主办方告诉我 , 我只有二十分钟时间演讲 , 那就意味着我精心准备好的演讲稿要裁剪一半 。 刚刚飞了一夜无眠 , 接下来的一夜我又是整宿改稿、掐表、对着镜子反复练习 , 把控在二十分钟之内 。 研讨会持续两天时间 。第一天 , 我仔细听中芬各位同行的演讲 , 认真做笔记 。 论坛第一天的晚上 , 也是我连续无眠的第三晚 , 我把白天听到的打动我的观点 , 或与我要讲的内容紧密相关的 , 再次跟自己的演讲稿有机结合 , 重新捋顺、掐表、对着镜子反复练习 , 直到脱稿 , 且整整二十分钟 , 不多也不少 。因为紧张 , 因为想做到最好 , 脑子高速运转 , 无法停歇 , 导致我连续三个晚上楞没睡着 。 在上海的 6 月天参加论坛 , 我却因长时间没有休息而手脚冰凉 。轮到我演讲了 , 我以一个笑话开场 , 引起全场大笑 , 一天多以来严肃的学术场气氛一下子就放松下来了 。 紧接着 , 我有条不紊地、且时不时带着大家回顾前一天演讲的核心内容 , 或强调、或赞同、或表达不同看法 , 最后在二十分钟整的时候 , 刚好完成结束陈词 , 堪称完美 。从大家的掌声中走下来 , 同行的芬兰大学教授给我热烈地拥抱 , 他耳语道:“你还担心来着 , 瞧瞧 , 你完成得有多棒!”论坛结束后的第二天 , 上海日报竟然一字不漏 , 全文报道了我的演讲内容 。我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 , 现在芬兰二十年 , 话越来越少(除了写作时) , 为了在台上扮演好一个讲演者的角色 , 我得反复练习 , 得模仿 , 得背诵 , 得刻意表现得轻松 。 “装到你做到为止(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是我从 TED 演讲里学到的一句格言 。我们在生活中会有很多时候 , 很多场合觉得自己不够好 , 自己不配 , 自己不合适 , 生怕站在台上被人当面戳穿自己不配站在那里的真相 。 我也有 , 且经常有 。 自从听到这句格言之后 , 我就为自己的勇敢尝试找到了官方理论依据和支持 , 且不遗余力地拿这句话去鼓励他人 。最近有中国朋友跟我倾诉:“即使在外人看来有些安逸的环境里 , 我依然活在焦虑和放不下的状态中” 。我回复说:“静下来驻足想想 , 看看现在能做点什么 , 让自己专注其中 , 更快乐从容一点 。 可以是开始有规律地每天散步 , 或享受午后喝茶时光 , 或每天读书写日记 , 总之是做点自己觉得享受的事情 。 既然有了安逸的环境 , 那就先让自己安逸起来 , 哪怕最开始是假装 , 有意识地抛开焦虑 , 装久了也就自然了 。 ”“装到你做到为止(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或“装到你成为它为止(Fake it until you become it)”适用于所有我们心里想做却迟迟因各种原因没有开始做 , 不敢做 , 或做了却半途而废的事情上 。 我一路走来 , 拣好听地说 , 是超有信念 , 升级打怪 , 见招拆招 。 以接地气的方式说 , 我就是最开始模仿、假装 , 向自己想要的样子靠拢 , 直到真正成为那个样子 。我开始不会讲英文/芬兰语 , 就对着镜子夸张地练习 , 逮着机会就跟人说 , 仿佛自己很流利 , 很有信心 , 其实语法错误百出 , 心里直打鼓 , 直到自己的口腔、脸部肌肉都习惯成自然地讲英文/芬兰语 。 如此形成正向循环 , 你说的 , 对方听懂了 , 你就更有信心 , 更愿意多说 , 而多说 , 又会让你真正地流利起来 。我最初不会限时演讲 , 就不断掐表练习 , 直到自己在规定时间内的倒数几秒内 , 铿锵有力地总结陈词 , 严丝无缝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演讲内容 。 现在不能说驾轻就熟 , 但至少不会紧张到发抖了 , 拿到命题 , 确定时间 , 开始写稿 , 反复练习 , 不断精进 , 直到上台讲完 , 一气呵成 。我属于超级敏感人群 , 是天赋也是魔咒 。 天赋是我能感知很细微的别人压根儿不会注意到的细节和感受 。 魔咒是别人的一句话 , 一个眼神能让我揣摩很久 , 痛苦不堪 。 为了让自己少些痛苦 , 我只能开始假装 , 我装得大大咧咧 , 我装得豪爽不为小事介怀 , 我强忍住自己的胡思乱想 , 我刻意接近豪爽的朋友们 , 观察她们 , 学习她们 , 模仿她们 。 我也许永远无法真正成为她们 , 但我相信我正在向她们无限靠近 , 最终成为更好的自己 。生命是你的 , 过成你想要的样子写这篇文章时 , 正逢 87 岁的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鲁思•巴德•金斯伯格(RBG - Ruth Bader Ginsburg)病逝(9 月 18 日) , 她一生守护正义 , 追求平权和真理 , 人们用“You can’t spell Truth without Ruth”(没有鲁思 , 即无真相)来表达对她的赞美和感激 。而与此同时 , 也心疼地看到我家乡湖北 14 岁的男孩选择跳楼离世(9 月 17 日) , 一朵还没来得及绽放的花朵就这样悄然陨落了 , 两则看似不相干的新闻 , 几乎处于两个极端 , 同一时间段发生 , 在我心里澎湃起伏 , 百感交集 。 我多么想穿越时空 , 去抱抱那个 14 岁的孩子 , 告诉他:不要介怀妈妈的指责 , 她也是万般无奈 , 一时气糊涂了 , 生活和生命都是你自己的 , 请千万珍惜 。男孩的离世最痛苦悔恨的恐怕就是那位可怜的母亲了 。 她在孩子学校的失控和抓狂 , 除了自身的原因 , 周遭环境所施加的无形压力恐怕也难辞其咎吧 。 虽然是命运要靠自己把握 , 但社会周遭的的确确得给你一个可以自由造命的环境才行 。大环境是积极支持的 , 你就能相对容易地走向积极 。 反之 , 逆流而行 , 举步维艰 。 那位母亲在赶往孩子学校的路上 , 所思所想无从得知 。 但她从她对孩子的发泄中 , 我们大约能感同身受她强烈的羞耻感及因此而产生的悲愤 。我在自己抑郁的那几年 , 也有过因为孩子的行为和态度而失控抓狂的时候 , 气得发抖摔门出去的时候 , 更有在幼儿园老师面前崩溃大哭的时候 。万幸 , 芬兰的大环境给了我足够的理解、包容与支持 。 不管发生什么 , 在孩子面前 , 先生总是先跟我统一战线 。 之后 , 他会私下柔声宽慰我说 , 我有情绪是再正常不过了 , 并给出建议 , 下次怎样处理会更恰当一些 。我跑出去 , 在芬兰的森林里转一圈 , 仰望星空 , 自然的安静与生机 , 星空的恒久与深邃 , 都让我觉得我的烦恼是如此地微不足道 , 我们人类是如此地渺小 , 而我完全不必自寻烦恼和跟小孩子动气 。幼儿园老师 , 年长得可以做我母亲 , 她和善地给我一个大大的温暖的拥抱 , 并给我“支招对付熊孩子”:如果孩子早上不肯换衣服、穿外套来上幼儿园 , 那就给她把衣服带上 , 直接把穿着睡衣的她扔进车里 , 没什么大不了的哈 。想象一下这个画面 , 外面冰天雪地 , 零下 15 度 , 甚至 20 度 , 一只手提溜着孩子的冬季滑雪连体衣和深筒靴子 , 另一只胳膊夹着穿着单薄睡衣赤着脚丫的任性倔强油盐不进的小姑娘 , 把她扔进冷冷的车里 , 到了幼儿园 , 再如法炮制 , 把她扔进幼儿园 。 然后 , 畅快淋漓地扬雪而去 , 开始一天的工作 。 不要被惊到 , 我真如法炮制了两回哦 , 从此日子好过多了 。芬兰大环境一如既往地宽容与帮助 , 让我终于慢慢成长转变成了一位充满爱 , 在孩子面前说话都不自觉地轻柔几分的母亲 , 对孩子发脾气的日子就永远地成为历史了 。 因此 , 对芬兰 , 我又多了份感激 , 在这里 , 我不仅仅是获取了高等教育 , 建立了家庭 , 更是收获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