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第四餐“战争”
相比于“早餐吃什么”“午餐吃什么”“晚餐吃什么” , “第四餐吃什么”正逐渐成为围绕中国人饮食秘密的新的“天问” 。问题背后的答案 , 指向的是新消费趋势的崛起 , 和一个超过两万亿规模的新零食市场的风起云涌 。从“重”及“轻” , 第四餐消费观里的秘密世界上最大的便利店集团日本7-11 , 成立于1973年11月 。 有意思的是 , 7-11这个品牌源自于美国——而这个名字的由来 , 是因为其运营时间是早上7点到晚上11点 。1975年 , 日本公司修改了经营策略:全天无休、24小时营业 。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1975年 , 经过了战后快速攀升的骄傲后 , 日本的经济发展驶入迟滞与低速 , 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不知往何处去的深度焦虑 。
也许是为了满足那些不愿意回家的醉汉 , 也许是为了满足那些为房租而拼命的人 , 遍布东京大街小巷的7-11 , 选择不再关门;而外卖便当 , 则成为了7-11新的核心产品 。也许 , 极少有人意识到 , 对于人类来说 , 这是个革命性的事件 。 因为一间公司的一个小小的改变 , 都市里活动的时间从18小时拉长到了24小时 。跳脱于东方文化的“三餐”之外 , “第四餐” , 这个公开的秘密 , 成为了一个公开的产业 , 并养活了一个世界500强 。上个世纪90年代 , 24小时便利店的概念被引入中国——起初它的落地并不顺利 。 因为与大洋彼岸相对应 , 那个在古诗里 , 将士们“分麾下炙” , 士豪们“玉壶光转”的中国 , 显得游刃有余许多 。在这儿 , “第四餐”文明自唐宋已有 。 今天 , 数百万中小企业主、烧烤摊和灯光永远明亮的网络空间 , 成为对这个名词新的诠释 。而从街上零散的风味 , 到经由工业化双手成型的产业 , 则是近20年发生的事实 。在商人们机敏的创造下 , “第四餐”走出了西式咖啡店和夜宵场里的烧烤 , 走出了属于爸爸妈妈们的瓶瓶罐罐与讳莫如深 。今天 , 当我们想起“三餐之外”吃什么 , 我们更多联想到的是办公室里的忙里偷闲的坚果、电影院里情侣约会的饮料、小茶馆里的朋友聚会饼干……传承千年的 , 对味道形形色色的惦念 , 在十多年的时间 , 在中国形成了万亿级别的行业——休闲零食 。 今天 , 休闲零食 , 已然是食品饮料行业体量最大的品类之一 , 它包容巨大 , 且增长迅速 。
据商务部统计 , 从2006年到2016年 , 十年间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由4240.4亿元增长到22156.4亿元 , 涨幅达到422.5% , 复合增长率达到17.98% 。 预计2020年 , 国内零食行业总产值将达到3万亿元高峰 。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 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 , 2019年 , GDP大于三万亿元的有13个 。也就是说 , 零食行业的体量 , 超过了近一半省级行政单位GDP 。在市场化的动力面前 , 休闲食品领域的7家A股上市公司腾空而起 , 创造着50亿、甚至是上百亿的经营奇迹;而另一方面 , 巨大的消费品市场也是中国消费文化的万花筒 , 何况“民以食为天”的第四顿 。在最近走红的《三十而已》里 , 女主人公们说 ,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 , 早餐的意义在各个年龄段各个地域都相似 。 与之相对 , 那个丰俭在己第四餐 , 确实是最能拉开价值观、地域文化、个人选择之别的空间 。伴随此 , 中国人的口味、饮食场景、评价标准正在发生急速变化 , 两种看似矛盾的“零食图景” , 正在中国同时发生:对于一些人而言 , 高热量的肉类 , 爆炸式的口味 , 高甜高油的零食 , 依旧能让大多数坚持传统的人 , 在逢年过节 , 抑或一个人的晚间感到爽快 。而当我们把目光放到一线、新一线城市的格子间与家庭 , 第四餐的形态则截然不同:坚果、果干、花茶、咖啡 , 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从午后到夜晚的主角 。老板说 , 没有什么比老婆亲手烘焙的低糖曲奇 , 更有腔调 。无论如何 , “第四餐”文化 , 已成了一把显微镜 。 透过它 , 我们洞察到了中国人在两种消费观念间的迁徙:一边是风味人间 , 一边是效率都市 。 以扩大的新中产阶级为代表新生代消费者正在崛起 。
而数据也在证明 , 越来越多的传统消费者 , 正在从高糖重油阵营 , 转投抗糖低卡 。 根据第一财经2020年发布的《年轻人养生消费趋势报告》 , 以85、90后为代表的核心消费群体在挑选零食时对“健康”“营养”“养生”等关键词的关注度 , 在近三年以超11%的速度增长 。 疫情期间 , “滋补”在这一品类的关注度甚至连月超过50% 。如果说 , 口腹之欲和生产结构是相连的 , 从这个角度看 , 宏大图景则更加易于解读:一场浪潮 , 一场事关全体中国人味觉的浪潮 , 正在袭来 。中国 , 正在经历着由热量大国、口味大国 , 向营养大国、功效大国的时代转向 。中国人的“第四餐”正在从1.0慢慢挪动到了2.0 。 “轻重之变”背后 , 一场零食战争 , 已经蓄势待发 。由配角到主角 , 自发变革的零食行业商业总是先嗅到时代的风口 。 如果我们梳理中国休闲零食行业的发展历程 , 不难发现 , 它经历了三个时代:其一是“规模战争” 。 今天我们提的上姓名的休闲零食企业 , 如良品铺子、百草味、三只松鼠 , 大多发迹于20世纪末和本世纪的头十年 。 从路径来看 , 大家也是相似的 , 企业往往是介于一个或者几种单品打入主流市场 , 借助于资本的娴熟运作 , 快速形成可靠的供联营系统、强势的渠道布局 , 成为大店 。这是一个刀耕火种的竞争时代 , 所有企业的目标就四个字“做大做强” 。如果你有心去看几大企业主在这个时段提的概念 , 那么“品质”肯定是被提及最多的 。说穿了 , 就是好吃嘛 。第二个时段 , 我们不妨把它叫做“工具战争”时代 。目前 , 在休闲零食赛道 , 良品铺子、三只松鼠、三只松鼠等成为头部品牌 , 营业额都在五十到百亿规模的区间 。当巨轮驶入狭隘的红海 , 一个很大的问题浮出水面了:这些大佬们 , 尽管你有两千个sku、我也有两千个sku , 但是这背后的与之适配供应商 , 大抵是重叠的 。成本战争打完了 , 这几年 , 我们看到了下一场刺刀见红的比赛 , 营销 。品牌开始常提消费心智的问题 。 无论是线上布局、IP引入、场景塑造、功能属性还是文化属性的注入 , 以营销的方式去展现品牌的独特性 。
推荐阅读
- RCEP,亚洲人的亚洲
- 中国保健品40年沉浮录:神话、金钱与谎言
- 中国加入RCEP,退出的印度为何又再次提起中国?
- 为何中国总能化险为夷,而美国却总把好事变坏事?
- 即使上哈佛,国人成材率也不高
- 美方|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美方禁止美国投资者对部分中国企业进行投资答记者问
- 猜猜哪几首诗不是人写的?
- 是谁救了福尔摩斯的命?
- RCEP成功签署 美国和西方一些精英再次看错了中国
- 一个清净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