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居财经|蔡汶淑:1988,一个钳工的人生大转折


乐居财经|蔡汶淑:1988,一个钳工的人生大转折
本文插图

【乐居财经|蔡汶淑:1988,一个钳工的人生大转折】蔡汶淑 ,1958年11月出生于广东南海 。 1988至2002年 , 历任华发集团建材部出纳、会计 。 2003至2008年 , 任华发汽车展销中心财务经理 , 2008年退休 。
1988年11月1日 , 30岁的蔡汶淑辞别国营南海糖厂 , 来到珠海华发集团报到 。 三十年过去了 , 她依然记得改变自己命运的这一天 。
也是从此刻起 , 蔡汶淑将从一名中级钳工转型为财务人员 , 直到职业生涯的尽头 。 “华发就好像一个大家庭 , 又好像一个学校 。 ”个人的奋斗与时代变迁紧紧交织、互为映衬 , 而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探索史正好与此高度吻合 。
到今天回忆起来 , 蔡汶淑依然对公司、对老同事充满了感激 。
??告别舒适区放弃铁饭碗
蔡汶淑算是一个典型的“糖二代” 。 她出生在国营南海糖厂 , 高中毕业后就在糖厂当机械工 。 计划经济时代的南海糖厂如雷贯耳 , 工厂效益很不错 。 蔡汶淑一路做到有中级职称的五级钳工 , 每月拿着70多元的“高薪” , 日常工作不过是拿着扳手拧拧螺丝 , 工作按部就班 , 生活衣食无忧 。
时代洪流滚滚而来 , 国营大厂的生活依然波澜不惊 , 外面的世界却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

30岁那年 , 一次珠海特区之行把蔡汶淑从舒适区中唤醒了 。 她惊奇地发现 , 昔日的边陲小渔村“一下子建了很多高楼大厦” , 似乎充满机遇 。 此前在珠海的亲戚朋友事业已小有所成 , 蔡汶淑动心了 。
“工厂的人才太多了 , 感觉自己很难发挥什么 。 ”1988年11月 , 蔡汶淑夫妇如愿来到珠海 , 调入当时赫赫有名的特区发展公司 。 丈夫在商贸部 , 蔡汶淑到了华发集团前身房产部 , 幸运地在丽景花园分到了一套房子 。
房地产经理部并没有机械工这一工种 。 报到那天 , 总经办主任梁光锐问 , 想往哪方面发展?蔡汶淑毫不犹豫地说 , 想转型做财务 。 之所以作出这个选择 , 是考虑到财务人员上班时间稳定 , 可以照顾家庭 。
然而 , 从机械工转型为财务 , 只能从最基本的出纳做起 , 工资还降了级 。 蔡汶淑也欣然接受了 。
在蔡汶淑的记忆中 , 那时候珠海很美 , 也很安静 , 一到下午四五点下班 , 街上的行人屈指可数 。 医疗教育等生活配套更是不如南海 。 老同事问 , 这么静你们来珠海干什么?
??放下扳手拿起算盘
蔡汶淑感觉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 她的义无反顾 , 更多来自一种直觉 , 一种对公司和城市蓬勃向上发展态势的信心 。

1980年代末的华发 , 已成功开发丽景、美景、九洲花园等多个精品楼盘 , 是特区发展公司实力最强的部门之一 。 公司人丁兴旺 , 已有近百名员工 。 虽然仍未从特发公司独立 , “华发”二字已是名声在外 。
除了如火如荼的房地产业务 , 华发的进口建材和进口汽车贸易也在珠海有口皆碑 。 “买进口车到华发”的口号不胫而走 。 客户提着大袋现金排队买车的剧情 , 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
蔡汶淑被派到华发旗下的一家颇有名气的家私城 , 从最基层的出纳做起 。 老会计陈凤桂、蔡富华给了她不遗余力的帮助 , “手把手地教 , 一张表一张表地做” 。 从零开始 , 蔡汶淑对“隔行如隔山”有了全新的体会 。
当时的华发集团财务人员也很是紧缺 , 公司不断要求出纳员学习 , 给新会计们报了培训班 , 只要考试及格所有费用报销 。 蔡汶淑坚持每周上三天夜校 , 不断地考证 。 丈夫时常出差 , 儿子刚上小学 , 这段岁月很是煎熬 。
辛勤的付出终究没有白费 。 蔡汶淑从出纳、会计员一路“打怪升级” , 到40岁那一年终于拿到助理会计师 , 这是国家颁给没有大学学历的会计人员的最高从业资格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