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明末民间出现的诡异现象, 这才是明朝灭亡的深层原因( 二 )
所以才有了转胜为败的扼腕结局 , 以及接下来的悲情沦亡 。 当作为"防火墙"的粮食储备 , 已经土崩瓦解 。 大明朝的崩盘 , 也就没有了悬念!
那么问题来了:
在明末天灾等考验到来之前 , 明朝的粮食都上哪去了?
这事 , 还是回到明朝天启年间的奇怪现象:为什么在风调雨顺的河南 , 农民们宁愿离乡背井 , 远走他乡打工讨生活 , 也绝不种地打粮?其直接原因 , 就要说说明朝十六世纪那场重大改革:
一条鞭法 。
三:漠视粮食安全的后果
在张居正启动"一条鞭法"前 , 明朝的粮食安全 , 已经暴露出隐患:土地兼并越演越烈 , 可以给"预备仓"提供储粮的"官田"越来越少 , 国家收取赋税的土地也更少 。 以至于嘉靖帝驾崩时 , 明朝太仓储粮 , 竟然到了一个月都维持不下去的地步 。 所以才有了张居正痛下决心的一条鞭法 , 一边清丈土地 , 一边折合银两征税 , 同时用各种手段充实粮食储备 。 十年苦心改革 , 终于又换得大明朝粮满仓 。
可是 , 当张居正改革人亡政息 , 土地清丈戛然而止后 , 名存实亡的一条鞭法 , 却给明朝粮食危机挖下大坑:
发达的明朝商品经济 , 火热的城镇化 , 给农民提供了更多机会 , 大批农民扔下土地进城 。
那农业赋税呢?既然折合银两征收 , 自然不必种地打粮 , 到时交白银不就行了?
而这被万历弄成四不像的"一条鞭法" , 更藏着大隐患 , 以明朝名臣于慎行在《谷山笔尘》里的感叹:明朝的"条鞭"征税 ,
其实给了地主商贾们更多"甩锅"赋税的空子 , 结果就是"农困而商宽" 。
不堪负担的农民们 , 必然会扔下土地逃走 。 天启七年 , 河南那"荒矛白草"的景象 , 就是缩影 。
此时东南发达的商品经济 , 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新兴城镇 , 也给离开土地的农民们 , 提供了赚钱的好去处 。 于是就有了明朝人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里的生动记录:"今一甲所存无四五户 , 则空一里之人 , 奔走络绎于道路 。 谁复有种田之人哉 。 "
普通的村子 , 都见不到几个种地的 , 全涌进城里打工了 。
就算农村还有种地的 , 可明朝火热的手工业 , 更令农业生产跑了偏:丝绸瓷器等产业的生产越发扩大 , 以利玛窦等传教士估算 , 仅苏州上海地区 , 纺织产业工人数量就有近八十万 。 相关原材料价格暴涨 ,
昔日鱼米之乡的江南 , 土地大多改种了经济作物 。
即使是正常年景 , 江南等地的粮食 , 基本也是年年购买 。
这样的畸形景象 , 在正常年间 , 粮食还可以维持 。 但到了明末天灾爆发 , 农民起义与清军叩关等考验接踵而来时 , 早已埋下的粮食隐患 , 就如火药桶般接连爆炸 。 于是 , 就有了历史上痛心的一幕:原本富庶繁荣的明王朝 , 却在严重缺粮的困顿里 , 蒙受了饿殍遍野的灾难 , 走向了悲情的灭亡 。
【明朝|明末民间出现的诡异现象, 这才是明朝灭亡的深层原因】漠视粮食安全的代价 , 工农业比例失调的后果 , 晚明的山河变色就已证明 , 那是何等刻骨铭心的严重 。 "粮食安全" , 这个至今全球各国都无比警醒的话题 , 参考明末变局就可知 , 无论哪个年代 , 都有振聋发聩的意义 。
推荐阅读
- 皇后|明朝最冷血皇帝:亲手把自己的老婆孩子打死,只因皇后做了这事?
- 明朝|土木堡之变到底给明朝带来什么影响? 主要有三
- 明朝|满人入关后,为何要大肆屠杀明朝宗室而留下骂名?因为好处太多了
- 官员|明朝的繁荣和这四个制度离不开,招招严格却很有效
- 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能够证明明朝对世界了解吗?
- 太监|朱元璋严禁太监干预政事 为何明朝还是太监当道
- 崇祯|崇祯自缢前最后几天, 明朝文官士大夫言笑自若、丑态百出
- 李自成|明朝古墓出土将军骸骨,洗清李自成300多年冤屈,大清阴谋被揭穿
- 明朝|元明清明清疆域变化:从地图看清朝是如何收拾明朝留下的残局的
- 皇陵|元朝皇陵没发现,明朝皇陵没人盗,清朝皇陵却无一幸免,这是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