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城到底有啥特点,为啥总是成为相声里被取笑的地方( 三 )


北京南城到底有啥特点,为啥总是成为相声里被取笑的地方
■网友的回复
崇文就是清朝西三旗加回龙观(当年的高附加值产业——手工业聚集区),宣武就是清朝北漂聚集地, 那时候私塾里又不教北京话,宣武区那些各地会馆里聚集的各地科举考生和买卖人说话北京人都听不分明,这两个城区的北京人也是贫民为主,北城高贵的官宦文人家庭的人眼里当然不入流了。
■网友的回复
这样的问题我一个正经南城人肯定是不能错过的。本人从小在南城长大,坐标在龙潭湖天坛那块。
要说南城的生活,我觉得是最贴近北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它不是明清时期胡同串子那种老北京人的生活,而是建国后尤其是六七十年代那会儿老北京的生活。
确实,上中学后到西城这边儿胡同变多了;要是那胡同作为老北京象征的话那内城确实气派:红墙灰瓦影壁墙,一出门就是故宫中南海北海一类的皇家建筑,那确实有这一种皇城根脚下的气派。而南城就不一样了,像我小时候,金鱼池社区,天坛东里社区,龙北社区那都是六七十年代的住宅楼,它没有那种历史的气派感。
但是,我依然认为它是北京最有生活味儿的地方,这也可能是它老被调侃的原因——太接地气儿了。龙潭湖西北角那个老磁器口豆汁儿店是我直到现在依然最喜欢的北京小吃店。小时候小区有个三叉路口,每天早上早店铺一撑,煎饼油条肉包子,一早上都是那味道。还有粮米店,蔬菜店,五金店还有小孩儿最喜欢的能批冰棍的小卖部。那时候真是这些店老板全认识,见个面打个招呼,买东西抹个零头什么的。
那时候单元门里面全认识,家家有个什么情况也门儿清。看个病呀上个学什么的邻里街坊相互照应一下,包个包子饺子什么的也互相送点儿尝尝。尤其是我们邻居(按年龄我母亲叫她大姐)真是做什么都忘不了我们呀。因为那个小区里好多都是老一辈分的房,小辈们从小一块儿玩儿起来的,所以邻里街坊也真是比较熟的。
后来到西城上学,确实感觉大家都高贵了起来。自己没事儿骑个车逛逛胡同,确实有种回到古都北京的样子,但是我依然认为南城保留了最纯真的老北京生活状态。
■网友的回复
从没听过那段相声讽刺或者嘲笑了南城。相声演员本身就是起源于南城,老北京的相声艺人也多居住和活跃在南城,难道自己讽刺自己。
要说南城的特点,那确实和北城差异很大。
从元大都开始,南城就是外城,居住的基本都是贫民,换现在的说法就是贫民窟。到了明代,重建北京,城区缩小,外城只有南部,也就是崇文宣武两区,依旧是平民百姓的居住区。清代早期更是规定非旗人不得居住在内城,也就是北城,虽然到了中后期这个规定名存实亡,但是南城还是少有富贵人家 。
南城比北城相差较大的特点到49年以后依然延续 。虽然解放后企业基本国营,但是南城居民因为历史原因平均文化水平较低,多在一些街道企业工作,福利等和大型国有企业差距明显大,而改革以后,街道企业因为缺乏竞争力普遍破产,南城居民下岗工人的比例也大于北城 。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都是住胡同大杂院,80年代北城已经有了第一批私家车车主,而天桥一代竟然还有因为穷哥俩伙着娶一个媳妇的现象。(后者说法我未亲见,来源于当时的啄木鸟杂志)
所以说南城的特点,最少在以前一是穷,二是贱(解放前的所谓贱业,如艺人、卖苦力的和妓女等,不是说人下贱,我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 。
但是相对的,南城也更北京 。一方面南城平民百姓居多,更生活化也更市井;另一方面南城居民更多的是老北京,更容易保留北京传统文化 。
打个比方,南城方言才是标准的北京话,而北城更接近于现在的普通话;北京小吃基本来源于南城;北京曲艺也活跃于天桥一代 。
■网友的回复
1.南城到底是什么地方?答:一般而言指北京的崇文区和宣武区.这是旧的行政划区了,现在在官方意义上只有东城和西城了,去年改的.
北京南城到底有啥特点,为啥总是成为相声里被取笑的地方
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是二环内的四个区-------以前是有城墙和城门的,所谓"内九外七皇城四",内九门就是以前的城墙现在的地铁2号线所在.内九门和外七门合起来大致是今天二环的所在,也就是这四区外面那一圈黄线.在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093775 里@李淼 提到:按照清朝北京城的格局,二环以内,前三门大街以北,称为内城,仅允许满人居住。二环以内,前三门大街以南称为外城,允许汉人居住经商,所以很多旅馆茶楼酒肆妓院都选择在前门外的外城开店。而即便是朝中大臣,汉臣除三品以上可住内城以外,连纪晓岚这样的名士也只能住在外城。而二环外称为城外,禁止满人移居。内城由于相对封闭,于是就形成了所谓的老北京话,与城外口音的区别较大。而且因为满人居多,所以老北京话里大多数从字面上猜不出意思的词,都是满语。所以现在说的南城,就是以前清朝的"外城",汉人百姓居住.实际上,北京话往细了分,南城北城胡同串子(实际上北城是深宅大院居多,南城住民才应该叫胡同串子)和建国后军队大院的孩子说的"北京话",有细微的差别.南城说话比较大舌头.我是在军队大院长大的,上学时候班里三分之一以上都是军队大院孩子,说话和胡同串子确实有差别.2.为毛相声里老取笑南城?首先,我觉得这个命题就不成立.拿八大胡同打岔,是因为那是烟花柳巷,跟南北城关系不大. 南城确实穷人百姓家居多,但并不直接以地域作为笑料抖包袱,更多的是基于"穷"设计笑料的.今天再写相声用南城作为笑料就不够好笑了啊------你得写丰台,大兴,甚至顾安.而且实际上,传统活里取笑南城的段子,我一时还真想不起来.哪位见多识广的请不吝举个例子.就算像\u0026lt;揭瓦\u0026gt;这样纯拿穷人生活出笑点的段子也没指明南城.翻四辈这种都是伦理哏,似乎也不提地域,那个住址完全无所谓是哪.郭德纲高峰徐德亮说过崇文门东大街,王自健丁挚恒张硕说的就是朝阳门外南小街.
■网友的回复
居南则穷,穷则囧,囧则有笑料……再说,旧社会说相声和听相声的,很多也是南城穷人,所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更容易获得认同感吧。
■网友的回复
南城被歧视最早是来源于种族歧视。燕王Judy当上皇帝之后把都城迁到北平,之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重新修建了北京城,当时只有九个门。明朝后期的时候北京在崇文门、宣武门以南加了一圈城郭,就是所谓的外城。没过多久(不到一百年)满清就入关了。
满清入主北京之后,在北京的旗人和汉人混居,经常发生各种冲突,于是清朝就强行把内城的汉人全部驱逐到外城,内城只留下满族人。由于当时满族政权满人地位高,所以自然是对南城人各种鄙夷。与其说是歧视南城人,不如说是歧视汉族人。
后来到了民国,虽然满族政权被推翻了,内城也开始住进汉人(清朝初期严格禁止汉人居住内城,清朝末期只有汉族高官才能特许住在内城),但是南城还是小商人小手工业者的聚居地(原本内城的汉人被轰到外城,相当于外城增加了好几倍人口,自然拥挤且鱼龙混杂),几百年的刻板成见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
我童年时代活动范围局限于王府井和灯市口,去崇文门以南就感觉已经很远了,所以没接触过几个南城人。到了初高中活动范围扩展到北二环外的和平里,在学校里有很多从南城过来的人(东崇合并之后有崇文区的人小升初过来),但是区别和内城人并不大,因为当今大家都不是什么土著(一般都是安排到北京工作的人的后裔),仅有的差距也逐渐被校园抹平了。
所以我不明白为什么现在东城区有那么多汉族的精神旗人天天歧视南城。拿耻辱当荣耀吗?
附:评论区有人跟我说天安门不属于东城区。但天安门它就是整个属于东城区的。附新东城区地图。
北京南城到底有啥特点,为啥总是成为相声里被取笑的地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