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重论南泥湾精神像章解读

作者:桂林唐怡忠
《重论南泥湾精神像章解读》
南泥湾精神 , 是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创造的 , 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南泥湾精神是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 , 是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拯民于水火的精神源泉 ,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 ,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南泥湾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
【精神|重论南泥湾精神像章解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南泥湾精神的核心和本质就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1941年3月 , 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了作为陕甘宁边区南大门的南泥湾 , 一边练兵 , 一边屯田垦荒 。正是在开荒过程中 , 培育和形成了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核心的南泥湾精神 。三五九旅刚开进南泥湾的时候 , 南泥湾还是一个梢林满山 , 荆棘遍野 , 野兽出没 , 人烟稀少的地方 。战士们描绘那时的南泥湾是:“南泥湾啊南泥湾 , 方圆百里山连山 。雉鸡成伙满山噪 , 狼豹成群林里窜 。猛兽当家百年多 , 一片荒凉没人烟 。”条件艰苦可想而知 , 但广大指战员说:“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 , 艰苦奋斗才能干好革命 。”广大指战员积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 克服困难 , 创造辉煌 。没有房子住 , 战士们先是露营 , 在用树枝搭起的简陋帐篷里住 , 遇到雨天衣服被子被淋湿 , 就烧火取暖 , 后搭草棚、打窑洞 , 解决了住的问题;粮食不够吃 , 就在饭里掺黑豆和榆树钱 , 旅团首长带头 , 冒着风雪严寒 , 到百里以外的延长等地去背粮;没有菜吃 , 战士们到山里挖野菜(如苦菜、地皮菜等) , 找榆树皮 , 收野鸡蛋 , 打猎(野猪、野鸡等) , 下河摸鱼;没有烧的 , 战士们就打柴烧木炭;穿的很困难 , 每个战士一年只发一套军衣 , 平时就缝缝补补 , 夏天光着膀子开荒、种地、打场 , 长裤改短裤 , 短裤改裤衩 , 磨破裤衩的布条打成草鞋 , 绝不浪费;没有生产工具 , 他们自己制造;没有耕牛 , 就用镢头;没有灯油 , 就用松树明子 , 或者把桦树皮卷成筒当灯点;缺少学习用具 , 就用桦树皮当纸 , 用炭当笔;没有擦枪油 , 就采集野杏仁榨油代替 。[2]部队在困难的时候 , 节衣缩食;在生产自给有余的时候 , 仍然勤俭节约 , 艰苦奋斗 。旅首长曾向全旅发出号召:“生产要多 , 消费要省 。”1942年以后 , 部队已经达到了粮食自给 , 还是将瓜菜、红薯、山药蛋等掺和在粮食里做“八宝饭”吃 , 而且每天仍然坚持吃两干一稀 。从1941年起 , 部队基本上没有向上级领过被子 。战士们被子里的棉絮 , 早就滚成一团团的疙瘩了 , 可是发下新被子时 , 战士们谁也不肯要 , 说:“哪天不打败侵略者 , 哪天就不换被子 。”总之 , 在短短的三年内 , 三五九旅发扬“自力更生 , 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 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处处是庄稼 , 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南泥湾由此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 。
精神|重论南泥湾精神像章解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精神|重论南泥湾精神像章解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精神|重论南泥湾精神像章解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精神|重论南泥湾精神像章解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