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辟一片人文绿地 育非遗骨干人才

_原题为 辟一片人文绿地 育非遗骨干人才
本报讯(采访人员高丽)在迎来天津大学125周年校庆和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15周年院庆之际 , 冯骥才表示 , 经过多年努力 , 目前我国已经将中华大地上的非遗基本摸清 。 同时 , 面对如此庞大又缤纷的历史文化财富进行保护 , 更应“科学保护是根本 , 人才培养更是关键” 。 他希望青年一代学子要有一定知识储备 , 要有抵抗挫折的担当 , 更要放开比知识更重要的视野 , 成为非遗保护事业中的知识骨干 。
冯研院建院15年来 , 在冯骥才的带领下 , 培养了一批国家急缺的文化遗产保护人才 , 保护了大量的文化瑰宝 , 形成了众多的学术研究成果与理论建树 。 在其大力推动下 , 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三个“国字号”文化遗产研究机构相继在天津大学落户 , 为我国民间文化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保护、研究和传承提供了有力的学术保障与科学支持 , 在天津大学人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在学院迎来建院15周年之际 , 天津大学申请新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专家论证会在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举行 。 这标志着校方将在政策、资源、队伍等方面 , 全力支持以冯骥才为代表的专家学者队伍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方面的实践 。 该论证会由教育部高校设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 ,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 , 天津大学申请新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符合国家战略发展及天津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 , 对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领域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 经过专家组集体讨论 , 一致同意天津大学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 建议进一步明确学位点学科定位 , 突出学科交叉融合 , 聚焦人才培养 , 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领域高层次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
【保护|辟一片人文绿地 育非遗骨干人才】冯骥才表示 ,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之本与资源 , 也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凭据 。 “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弘扬意义重大 。 要对这一博大缤纷的文化遗产进行学术梳理 , 要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认知理论和研究体系 , 还要在教育科目中树立独立的学科门类 , 培养非遗保护中急需的专业人才 , 这是我们今后面临的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 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时代重任担在肩上 。 让科学保障我们的文化遗产永不失却本色地传承下去 , 并永放光彩 。 学院建设的初衷就是开辟一片人文的绿地 , 打通科学与艺术、人文与自然的界限 。 如果我们能够有计划地、源源不断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 不仅是非遗保护事业本身的需要 , 我们还将渐渐拥有一支实实在在的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骨干力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