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用影像为全民族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四 )


由此 , 围绕着坑道坚守时缺水这一核心矛盾 , 电影通过象征着生命之水的苹果赋予了影片情感的深度与现实的关怀 , 也通过狭小坑道中对“一条大河”的唱诵与憧憬 , 建立起前方阵地与身后祖国的血肉联系 , 为影片增添了浪漫隽永的??家国情怀 。 ?电影《上甘岭》表现出了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 , 中国人民志愿军无私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 以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为主旋律 , 最终完成了“英雄神话”;影片也形成了庄严、乐观同时又具有抒情性的史诗风格 , 实现了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交融的美学风范 。 结尾处 , 影片以具有丰富内涵的象征场景升华了主题——反攻胜利后 , 卫生员王兰将坑道里相伴的松鼠放生 , 松鼠沿着一棵松树的树干爬上树枝 , 融于蓝天白云 , 此景诗意地表达了志愿军对和平与自由的向往 , 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的积极精神 。
该片公映时 , 可谓盛况空前 。 上映前各影院虽在公园、商店和重要街口都设立了临时售票点 , 但每天影院门前购票的人还是排成长龙 。 有人清晨6点赶去看7点开映的早场 , 也有人看完午夜12点半最后一场电影冒着严寒回家 。 从1957年1月27日至2月28日一个月的时间里 , 《上甘岭》在北京连续上映876场 , 观众达679675人次 , 平均上座率超92% , 打破了北京上映影片观众人数的最高纪录 。
今日 , 虽然抗美援朝战争已离我们远去 , “上甘岭”却成了一种精神象征 , 它代表着用生命书写信念的时代意志 , 体现出志愿军战士舍己为人的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情怀 , 也为我们带来了战争与和平的长久思考 。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21日 09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