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用影像为全民族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作者: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1950年10月 , 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保家卫国、反抗侵略 , 跨过鸭绿江 , ??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 , 终于赢得了战争的伟大胜利? 。 在他们这种英勇无畏的抗美援朝精神感召下 , 保家卫国成了当时新中国电影人积极回应的时代议题 , ??讲述??抗美援朝战场上“最可爱的人”即志愿军英雄的传奇故事 , 成了电影创作的重点表现对象 。 在众多作品中 , 电影《上甘岭》以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脱颖而出 。 这部电影着重表现“一役”(即上甘岭战役)、“一人”(即综合多位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杂糅而成的主人公张忠发)、“一事”(即因交通封锁在?坑道中面临缺水危机的志愿军战士如何坚守24天的故事) , 呈现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以及团结友爱的优秀品质 , 用影像为全民族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
【|《上甘岭》:用影像为全民族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本文插图
电影《上甘岭》海报 。 资料图片
1 毛泽东主席了解到上甘岭战役的情况后 , 亲自指示有关方面将其拍成电影
电影《上甘岭》取材自“上甘岭战役”这一抗美援朝时期最关键也最为惨烈的真实战事 。 ??1952年 ,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上甘岭地区发动了??代号为“摊牌行动”的进攻 。 ??上甘岭地区的最高点五圣山是北部地区的中心门户 , 若失守 , 敌人进入平康平原 , ??志愿军的战线将后退200公里 。 此地地形狭隘 , 无法进行大规模??进攻 , ??双方均投入了大量??力量在3.7平方公里的战地持续鏖战43天 , 反复争抢阵地达59次 , ??最终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的进攻 , 歼敌25000多人 , 双方战线自此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 为和平协议的签订发挥了关键作用 。 上甘岭战役不仅从军事上打垮了敌人的攻势 , 也打出了我军的指挥艺术、战斗作风和团结精神 , 打出了国威军威 。
毛泽东主席了解到上甘岭战役的情况后 , 亲自指示有关方面将其拍成电影 。 擅长军事题材拍摄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承担了这一任务并立即组成阵容强大的创作班子 , 由沙蒙、林杉任导演;因为林杉曾创作多部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 , 所以由他和曹欣、沙蒙、肖矛担纲剧本创作 。 电影文学剧本最初以《二十四天》为名发表在《人民文学》上 , 开拍时改名为《上甘岭》 。 影片看似是命题作文 , 却成为传世经典 , 这主要得益于??创作者脚踏实地地深入生活 。 ??林杉??赴朝??慰问时了解上甘岭坑道战后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 , 之??后他与沙蒙一同奔赴朝鲜并两度在朝鲜生活数月 , ??参观上甘岭大量的山头、坑道 , 阅读近百万字的文献材料 , ??访问了?战争亲历者57名 , 为创作打下了扎实基础 。 ??
当然 , 影片不能光有生活积累 , 还需要依托艺术手法对真实事件进行集中提炼 。 ??创作者没有选择宏大叙事来展现复杂的上甘岭战役 , 而是采取以小见大的??方式 , ??将故事重点放在一个连、一个坑道和几个人物来集中体现 。 故事原型取材自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经过24天艰苦卓绝的坑道战取得??胜利的史实 。 影片?以普通士兵的叙述为线索 , 用多次的“战斗日志”将电影划分为七个主要情节段落 , 以多幕剧的结构层层递进 , 以点带面地呈现上甘岭战役从阵地争夺战、坑道战直至大反攻的三大阶段 。 其中 , 第一个阶段的阵地战 , ??通过交代七连的坚守和八连的接管 , 简要??介绍了战况、背景、人物关系和主要矛盾;持续时间最长也是影片重点表现对象的第二阶段即坑道战 , 并未采用流水账式的记录 , 而是以水的匮乏这一尖锐矛盾贯穿;第三阶段 , 即??大反攻战役处??则通过通讯员杨德才舍身炸碉堡的英雄行为将影片推向高潮 。 由此 , 七个情节段落张弛有度 , ??有急有缓 , 实现了人物行为和情绪氛围动静相宜、快慢结合的节奏处理 。
推荐阅读
- 社会大爆点|纪录片子《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用贵重文献与四国历史影像 还原保家卫国战役场景
- 白色调|林彦俊冬日海岸大片释出 绝美影像诉说深情告白
- 林彦俊冬日海岸大片释出|林彦俊冬日海岸大片释出 绝美影像诉说深情告白
- 掌心岁月|《上甘岭》《奇袭》老电影主角原型现身屏幕 两英雄战后曾任何职
-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排一出《上甘岭》,歌唱我的祖国
- 多多|多多话剧高清影像版上映,出席发布会亭亭玉立,黄磊晒照欣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