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不宜居”只“宜看”,没有老屋谁来看?( 四 )


31岁的李孙丽 , 自幼喜欢苗族歌舞 , 曾到外地打工 。 回到村寨后 , 在苗族情景歌舞剧中当舞蹈演员 , 每天参加两场演出 , 过得忙碌充实 。
像云南丽江等地一样 , 西江苗寨的商业化也遭到过质疑 , 甚至有人直言:“看到的全是表演 , 商业味较重 。 ”
一位当地走出的高材生曾向侯艳江抱怨 , 商业化让西江失去了原生态 。 “你努力读书改变命运 , 最终落户城市 , 为何不愿回到原生态的农村?”侯艳江反问道 。
在侯艳江看来 , 西江苗寨作为人文景观 , 有人生活就会有发展 , 也不可避免会有发展中的矛盾 。
“商业和文化保护是互相成就 , 景区虽然有些商业化 , 但苗族歌舞剧很受游客喜欢 , 他们能感受到厚重的苗族文化 。 ”李孙丽说 。
“苗寨保护和传承的对象 , 既有物质的 , 比如吊脚楼 , 要处理好保护现存旧屋和改善民生的关系;也有非物质的 , 苗族的民俗、技艺 , 以及吊脚楼的工艺和美学价值 。 ”李天翼说 。
发展中的苗寨既不是“世外桃源” , 也不是空荡荡的博物馆 , 民族文化不能关起门来搞保护 , 市场力量带来商业机会 , 不仅为文化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 更让其传承有了持久生命力 。
【老屋“不宜居”只“宜看”,没有老屋谁来看?】“西江的未来需要创造性保护 。 ”一些村民和专家早已有这种共识 , 但当理念遇到具体的现实问题时 , 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 把握创新和原生态的尺度 , 解决过度商业化的难题 , 值得人们思考 。 (采访人员 完颜文豪、罗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