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应县木塔扭曲倾斜,修缮方案却“难产”近30年( 四 )
应县木塔局部 。 本报采访人员徐伟摄一位常年在山西做文物抢救性记录、调查的学者强调 , 每次修缮都是对木塔历史信息的一次干扰 , 建议在修缮还未开展前 , 尽快扎实做好木塔的数字化保护工作 , 为木塔留存数字化档案 , 同时也要为木塔内众多佛教遗存做详细的考古调查 。针对木塔周围给排水、违章建筑拆除、木塔博物馆建设等相关工作 , 应县希望能得到上级政府更多资金支持 , 消除周边环境带来的安全隐患 。 当地还希望 , 国家、省市在地震监测预警、防灾指导等方面给予支持 。“当有相关领域最顶尖的学者、工程师 , 围绕木塔长期研究攻关 , 把关键问题搞得清清楚楚时 , 才会有修缮方案出来 。 ”这是一位文物保护领域学者的期盼 。》》评论木塔修缮为何“议而不决”?本报采访人员刘翔霄从有关方面决定启动应县木塔修缮大计算起 , 已经过去29年 。 然而时至今日 , 修缮方案始终没有落地 , 更别说启动一个实实在在的维修大计 。 木塔修缮“议而不决” , 催人反思之处颇多 。一是重视不够 。 应县木塔属于世界级建筑瑰宝 , 本应作为文物保护的重中之重 。 但它的“直接落地保护人” , 仅是县文旅局下设的一个股级单位——应县木塔保护研究所 , 其本身协调能力不足、专业经验有限 , 对木塔的保护仅维持在“防火防盗防破坏” 。 而纵览同处一省的其他“重量级”国保单位 , 以元代壁画著称的永乐宫归所在市管理 , 唐代建筑佛光寺和南禅寺归省级保护研究院管理 , 境遇大不相同 。 文物价值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 专业文保力量和能力的短板 , 势必影响到木塔的保护修缮 。二是基础研究不够导致修缮能力不足 。 木塔的修缮方案和保护工作 , 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 然而 , 由于基础研究不充分、决策权威性不够 , “各路派别”多年来争议不休 。 近年来 , 木塔的保护修缮研究终于盼来一家“国字头”机构 , 然而专职负责木塔的也不过两三人 。 重中之重的基础研究做得不够 , 对木塔认识不清 , 核心问题久而未决 , 修缮大计的落地自然无从谈起 。三是修缮体制长期处于“割裂化”状态 , 难以形成合力 。 一个巨大的文物修缮工程 , 不是一个地方更不是一个部门能凭一己之力完成的 。 它涉及古建、土木、文物保护等各个方面和专业领域 , 需要多部门、多环节合力而为 。 在应县木塔的修缮问题上 , 仅靠一个地区、一个县、一个文物部门去协调推进 , 显然力不从心 。 方案落地由谁来“挂帅”统筹 , 用什么样的机制方法保证大家“不掉链子” , 政府、主管部门和研究机构如何各负其责 , 在这些问题上下的功夫不足 , 修缮只能是事倍功半 。四是苦战攻关不够 。 啃下木塔修缮这块“硬骨头” , 没有攻坚克难的决心和毅力不行 , 离开科学求真的精神更是走不动、立不住 。 就好比给木塔“开方子” , 不能不知道这剂“药”下去会产生什么效果 。 事实上 , 木塔修缮中的一些难点和关键点 , 长时间停留在讨论和争议阶段 , 一些具有试验性和实质性的推动 , 却明显进展不足 , 造成方案实施中途又被叫停 。 “苦战不过关” , 修缮必迟迟无果 。在木塔修缮的问题上 , 既要讲科学态度 , 更要有务实精神 。 对待这样一个全世界“独一份”的民族珍宝 , 小心翼翼没有错 , 但绝不能束手无策、观望等待 。 与其空谈方案 , 不如俯下身子 , 真真正正去做研究和实验 , 把功夫下在“刀刃上” , 力求尽快祛除木塔之“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