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千里归途 | 鱼丝寄相思,家乡味的文化传承

:原题为_第一财经|千里归途 | 鱼丝寄相思,家乡味的文化传承。
顶着日头 , 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泥土里 , 眼前是大片金色的稻田 , 叠翠的山峦连绵起伏 , 赣南独有的丘陵风貌向远处铺展开去 , 眼底一片澄澈 。 走在田间地头 , 方军总会想起他的童年 , 帮大伯和外婆插秧、收稻谷 , 那是假期的必修课 。
第一财经|千里归途 | 鱼丝寄相思,家乡味的文化传承
文章图片
和那些急于逃离故土、挥别贫困的年轻人不大一样 , 这个刚刚三十出头的兴国小伙选择扎根乡村 , 投身于一项颇为艰难的事业 。
赣州市兴国县是远近闻名的将军县、红军县 , 出了56位共和国将军 , 但同时也是江西省25个贫困县之一 。 二十多岁的时候 , 方军去南昌、深圳闯荡 , 在那些比兴国繁盛发达的城市 , 也闯出了一番成绩 。 但他却在六年前毅然决定返乡创业 , 又在2018年加入碧桂园集团兴国扶贫项目部 , 成了一名扶贫人 。
第一财经|千里归途 | 鱼丝寄相思,家乡味的文化传承
文章图片
每次离开兴国久了 , 方军总是惦念着家乡 , 难以割舍的乡愁牵绊着他 , 让他没办法走得太远 。 “如果离家太远了 , 我就觉得那些东西好像也离得远了 , 我就还是想要回到家里面了 。 ”他记得少年时代 , 提着爷爷编织的竹篓盛满一大堆糖果 , 各式各样热闹的传统仪式在村庄轮番上演:舞龙灯、木偶戏、采茶戏、唱山歌……这些欢腾喜悦的记忆长久地留在方军心里 , 在他离家只身在外打拼时涌上心头 。
在外漂泊 , 方军最想念的还是那道家乡独有的美食 。 潋江水里肥美的草鱼 , 加上产自赣南红土的香甜可口红薯粉 , 两者糅合而成的传统特色食品兴国鱼丝 , 萦绕舌尖的滋味是他戒不掉的乡愁 。 “鱼丝 , 与你相思 。 ”在方军的记忆中 , 那些物质匮乏的日子里 , 它一直是珍贵的食物 , 凝结着客家人的乡情 。
第一财经|千里归途 | 鱼丝寄相思,家乡味的文化传承
文章图片
兴国鱼丝 , 也象征着溯本思源 , 怀国爱乡的客家文化精神 , 舌尖上的乡愁召唤着一批批兴国游子返乡创业 , 扎根故土 。 碧桂园集团三年来从扶贫和传统文化保护两个角度发力 , 帮助兴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鱼丝 , 以及当地传统行业如灰鹅、稻米等已实现产品化、品牌化 , 通过碧乡平台 , 走向全国 。
致敬传统 , 守艺知新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乡村传统文化 , 已成为扶贫人的责任所在 。
鱼生兴国
作为客家人聚居地之一 , 兴国95%以上的人口为中原南迁的客家人及其后裔 。 方军是土生土长的兴国人 。 这个看上去有些腼腆的兴国小伙是老红军的后代 , 身上洋溢着客家人勤恳踏实 , 乐观助人的天性 。
兴国的客家文化源远流长 。 明末清初的战乱 , 令清代闽粤客家大量迁入 , 这里成为颇有代表性的客家县 。 兴国县城里蜿蜒而过两条河流 , 潋江和濊水滋养着一方水土 , 自古便是鱼米之乡 。 兴国政协原文史委主任、瑞金干部学院特聘教授胡玉春向第一财经介绍 , 两条河流交汇处形成了一方物产丰厚的平原 , 平原上的古村落竹坝物产丰富 , 诞生了许多特色菜肴 , 其中就有鱼丝 。
第一财经|千里归途 | 鱼丝寄相思,家乡味的文化传承
文章图片
草鱼剔骨 , 鱼肉剁碎成糜 , 再按一定比例掺入红薯淀粉和适量食盐 , 揉成面团后 , 用木滚筒压制成一张张薄饼 , 放到特制的竹搭中加火蒸熟 。 待冷却至不粘手时折叠成条状压紧 , 切成丝 , 第二天晒干后即可烹饪或储藏 , 下锅后鱼香四溢 , 口感鲜嫩 。
关于鱼丝的起源 , 当地流传着几个不同的典故 , 但无一例外都和思念有关 。 胡玉春介绍 , 相传兴国出了一个文人在京城做官 , 长年不能回家 , 母亲非常想念他 , 就用家乡的鱼肉和红薯粉做了一种面条样的食物 , 便于保管 , 又蕴藏着她对儿子的思念 。 “随着时间推移 , 我们这里客家人出远门 , 不管是求取功名还是经商 , 临行前母亲一定会给他做一碗鱼丝 , 希望他不忘亲人嘱托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