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府|他捡到一包银子原地等4天无人来领,又跑百里送还,原因令人敬佩
(说历史的女人--第1417期)
引言:自古以来 , 拾金不昧的事件多了去 , 但论其原因 , 却各有不同 , 然像本篇这位情况的 , 却极其鲜见 。 他穷困潦倒 , 最需要金钱 , 但是在意外捡到一大包银子的情况下 , 却没有悄悄占为己有 , 反而是在原地傻傻等了4天 , 最后又不嫌辛苦地跑了上百里送还 , 但是他这样做的原因 , 笔者认为绝对是世间罕见 , 若能做到 , 必能活得十分快乐--
文章图片
该案发生在明朝正统十二年 。
该案发生的地点在山东省莱州 。
当时担任莱州知府的叫崔恭 , 他是直隶广宗人 , 在公元1436年高中进士 , 被朝廷封为户部主事 , 后派往莱州出任知府 。 崔恭在莱州的政绩突出 , 官声极高 , 深得民心 , 史家评其"居府六年 , 莱人以比汉杨震" 。 是大明朝史上比较著名的清官 。
文章图片
今天我们所说的案件 , 就发生在崔恭担任莱州知府期间 。 案件的缘起是莱州掖县的一名民妇章王氏告状 , 诉状之事为:
"丈夫章炯和两个朋友一块到广东做生意 , 赚了一些钱财后 , 就想一起回家 , 结果在路上 , 章炯数年辛苦钱一觉醒来不见了 。 因此 , 怀疑为同伴古亲、王业所偷 , 请知府大人做主 , 追回辛苦血汗钱 。 "
崔恭是一位热心肠的父母官 , 这案子看似不大 , 但他还是十分用心 , 先分两步开展工作:
第一步是派人前去把案件嫌疑人古亲和王业拘拿到堂;
第二步是在拘拿的间隙 , 传讯章王氏 。
通过章王氏之口 , 知府崔恭得知其丈夫章炯和古亲、王业乃是发小 , 关系一直都很好 , 也正因此 , 当时三人才合伙一块到广东去谋求财路 。 他们共同出资 , 把莱州的毛笔和草编贩卖到广东 。 经过数年打拼 , 获利颇丰 , 每人分得银子上百两 。 但是莱州人恋家 , 所以他们就想带着钱财回老家去 。 他们三人商议之后 , 就给老家去信 , 然后踏上了归途 。 不想 , 临到家时 , 三人走路劳累 , 又前后不见客栈 , 便在一处河边洗澡 , 洗澡之后 , 三人心情很好 , 加快赶路 , 来到一个客栈休息一夜 , 第二天便回到了家 。
原本章炯憋了一路的兴奋 , 想在见到妻子那一刻 , 打开包里的银子给她一个惊喜 , 谁知打开包袱后 , 发现里面的上百两银子不见了 。 面对着空空的包袱 , 章炯一时伤心 , 口吐鲜血 , 卧床不起 。 丈夫病重不起 , 在重病之下 , 章炯疑心钱财为同伴所谋 , 作为妻子的章王氏就代丈夫把诉状递到了莱州府 , 起诉古亲和王业 。
话说 , 崔恭问案已毕 , 衙役也把王业和古亲带到了府衙 。
崔恭传讯王业和古亲 , 但二人都不承认拿了章炯的银子 , 理由有两点:
其一是他们三人关系亲密 , 患难与共 , 犹如兄弟;
其二是他们二人家资原本就比章炯富足雄厚 , 根本没必要去侵吞章炯的钱财 。
知府崔恭见古亲、王业态度诚恳 , 言辞恳切 , 但是审案 , 是不能靠情感的 , 要靠理性和证据 。 为了进一步考察古亲和王业 , 知府崔恭想出一计 , 说:
"章炯如今丢了钱财 , 心急如焚 , 卧床不起 , 生命也危在旦夕 , 你们既然与他亲若兄弟 , 可否愿意合力分摊他所丢的钱财 , 以治其病?"
知府崔恭原本以为 , 如果王业、古亲贪财 , 必然不愿接受这样的条件 。 但是意外的是 , 王业、古亲听罢竟欣然同意 , 不过提出了一个要求 , 那就是不能以"赔补"之名出这笔钱 , 原因是若以此名出钱 , 就相当于花钱买了一个贼名 , 也就是说自己还摆脱不了谋取章炯之钱财的罪名或嫌疑 。
知府崔恭认为古亲、王业二人所言也是合乎情理的 , 况且崔恭出此计的目的也不过是试探 。 因此 , 也不愿太过为难古亲、王业二人 , 就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