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府|他捡到一包银子原地等4天无人来领,又跑百里送还,原因令人敬佩( 二 )
到了第二天 , 古亲和王业按照约定数目 , 一人一半 , 把章炯所丢之钱银送到了府衙 。 但是古亲和王业的痛快出钱 , 反倒让知府崔恭犯疑起来 , 如此数目 , 此二人痛快拿出 , 莫非是做贼心虚 , 急于想花钱洗脱嫌疑?
作为一个合格的审判官 , 任何疑点都不该放过 。 知府崔恭不敢凭猜想用事 , 乃暗中派人调查古亲和王业 , 结果此二人口碑极佳 , 而且家庭富足 。
既然这边的疑虑打消 , 那么另一边是不是有问题呢?会不会是章炯贼喊捉贼?故意让妻子去告状 , 想讹诈古亲和王业呢?
所有的猜想 , 都要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知道真假 。 因此 , 知府崔恭把古亲和王业送来的银子封存 , 然后拿出官银封好 , 派人送到章炯家 , 说他丢的银子找到了 。
章炯听说银子找到 , 病都好了许多 , 可是等打开封银一看 , 章炯却说:"大人 , 这不是小的所丢银子 , 这银子都是整锭之银 , 而小人所做都是小生意 , 交易所用全是散碎之银 , 想必是大人搞错了 , 这我可不能收啊 。 "
衙役回禀 , 知府崔恭又把银子换成古亲、王业送来的银子 , 让衙役再送给章炯 , 可是章炯依然说这不是自己丢的银子 。 事情到了这里 , 知府崔恭便得出了一个结论:章炯确实丢了银子 , 但他却不愿冒领 , 可见人品没问题 。 那么谁有问题?案件似乎进入了死胡同 。 知府崔恭只好先按照程序 , 根据诉状把古亲、王业暂且收押 , 等待案件的侦破 。
知府崔恭因案件陷入困局 , 不免有些烦恼 。 就在这时候 , 案件意外地被破了 , 而破解该案的关键人物 , 与崔恭本人还有亲戚 。
他叫曹衡 , 家里比较清贫 , 但是他读书非常勤奋 , 希望通过苦读考取功名 。 在这期间 , 他接到了江西亲朋的邀请 , 要去那里读书 。 但是在前往江西的路上 , 他在一条河边的柳树下发现了一个青色布袋子 , 打开一看 , 见有数包银子 。
曹衡就拿着青布袋子在树上等 , 在曹衡看来 , 失主必然很快就会寻来 。 可是等到天黑 , 依然不见人来 。 他就只好来到附近的村落找个地方借宿 , 到了天亮 , 就继续来到河边的柳树下等待 。
但是 , 又等到天黑 , 还是没等到失主来寻 。
就这样 , 曹衡一连等了整整4天 , 依然没有等到银包的主人 。
曹衡有些着急 , 就再次打开青色布袋 , 仔细查看 , 无意看到里面还有一封信 , 信奉上写的地址里有"莱州府某某亲拆"字样 。
曹衡见此 , 心想自己的姑父正好担任莱州知府 , 若把此银送交姑父 , 他必然能找到失主 。 于是 , 便匆匆拐道前往莱州府 。
那么我们就好奇了 , 曹衡他一介寒儒、穷困不堪、日子艰难 , 为何捡到一包银子原地等4天无人来领 , 却又跑百里送还?说起来其中原因真是令人敬佩 , 实际不但是敬佩的问题 , 而且是因为如此行为鲜有人可以做到 。
别说我们好奇和敬佩 , 其实曹衡的姑父莱州知府崔恭也极其敬佩 。
且说当时知府崔恭正在发愁 , 管家报告有人来找他 。 见了面 , 只见曹衡衣着朴素 , 带着补丁 , 但十分干净整洁 , 其人透着一股正气 。
原本崔恭以为曹衡是来投他 , 但寒暄之后 , 曹衡才说出来找他的原因是一包银子 。 知府崔恭听罢 , 不由心里暗暗赞叹 , 顿生爱惜之意 。
知府崔恭打开青布袋子 , 令人取出一封银子送到章炯之家 , 让其验看 。 章炯一看 , 欢喜不已 , 说这银子正是自己丢失的 。 衙役回禀后 , 崔恭就令人传章炯来府衙领回失银 。
文章图片
如此案件明了 , 章炯之友古亲、王业自然是无罪的了 , 所以也就全部释放 。 古亲和王业得知是曹衡把失银送还 , 方使得他们二人脱了牢狱之灾 , 洗去了窃贼之嫌疑 , 万分感动 , 定要把借给章炯的上百银两赠与其人 , 以表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