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做题家”与奋斗者

_原题为 “做题家”与奋斗者
“小镇做题家”一词是高学历失意青年在网络上的自嘲:出身小镇 , 勤奋学习 , 成绩优异 , 跻身名校……18岁前一路昂首阔步、凯歌高奏 , 18岁后才遇到“大城同龄人” , 在更加激烈的全面竞争中步步落败 , 进入社会后更是感觉自己除了高学历之外一无所有 。
网友们的“共鸣”体现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 高等教育人才迅速告别“稀缺”地位所带来的个人不适 。 仅以“90后”的经历举例 , 根据《199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 当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实际招生60.89万人 , 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共206.27万人;2020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约874万人 , 已经是1990年高校在校生总数的四倍有余 。
小镇是“原罪”吗?诚然 , 小镇在发达程度上与大城市难以媲美 。 在中小学乃至学前教育阶段 , 小镇的孩子们大多缺少国际化视野、没有最好的教育资源 , 连培训班都比大城市同龄人上得少一些或者差得多 。 但这世界本来就不是圆环形的跑步赛道 , 没有划定的起跑线和统一的发令枪 ,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 不仅存在于小镇和大城市之间 , 也同天赋秉性、能力素质、认知习惯、原生家庭等更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 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起点 , 但是有机会发现自己的优势和节奏 , 从而弥补短板 , 摆脱困局 , 实现理想 。 在个人奋斗过程中 , 小镇或者大城市并不能决定什么 , 也并不能困住谁的灵魂 。
“做题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即便在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情况下 , 一些孩子仍然通过个人努力不断提升知识水平、熟悉考试规则 , 并通过高考这一公平的选拔方式 , 证明自己的实力 。 用“做题家”自嘲 , 等于用18岁后的自我退化来否定18岁之前的奋斗精神 。 “做题家”这三个字只是展现出一部分成年人面对现实的脆弱、怯懦——就连推卸责任都只敢推给儿时的自己 。
能成为“做题家”的小镇青年 , 一定曾经有过非凡的学习能力和坚韧的进取精神 。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高考时做对了很多题目 , 却在面对高考之后的生活时 , 做错了很多次选择 。 他们最大的错误不是曾经成为“做题家” , 而是没有把“做题家”的精神坚持下来 , 没能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灵活的思维、拼搏的勇气和孜孜以求、永不言弃的理想 , 没能在方方面面的抉择和考验中获得“做题家”的高效率与高正确率 。
对于步入社会的“90后”青年来说 , 童年记忆里“大学生”的光环早已消散无踪 , 每个曾经的大学生都是今日社会一名光荣的奋斗者 。 从这个意义来说 , “大学”与“小镇”有某种相似的意味——它或许是你的来处 , 却未必是你的终点;即便它是你最终的选择 , 也不会制约你的成长与高度 。
如果还有机会 , 请努力成为人生的“做题家” , 成为从不害怕失误 , 从不拒绝学习 , 从不畏惧考验 , 从不满足于过去 , 始终着眼于未来的奋斗者吧!
【大城|“做题家”与奋斗者】投稿邮箱:wangluozhengwen@163.com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