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沿河:路通物畅产业兴( 二 )


他们与四川一家企业合作 , 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形式 , 发展生猪代养场 。 企业提供猪苗和饲料 , 负责技术培训 , 合作社组织农民进行“代养” , 养到一定标准 , 企业负责屠宰、销售等后续环节 。 今年 , 沿河县已经发展了43个生猪代养场 。 该项目辐射带动项目区农户3852户1.54万人增收 。
四川这家企业计划今年到明年 , 在沿河发展生猪养殖30万头 。 这个项目将覆盖官舟、中寨、夹石等16个乡镇(街道)36个村 。 有了这种合作形式 , 生猪养殖产业将成为带动沿河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产业 。
高峰村是深度贫困村 , 全村146户561人过着“望天吃饭”的日子 。 如今 , 村里建起了农业产业园 , 人们的生活正在发生变化 。 52岁的罗贤国在有机养殖基地负责养殖 , 每年稳定收入7万元 。 因为夫妻两人都有腰椎病 , 干不了重活 , 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 如今有了这份工作 , 罗贤国说:“收入稳定 , 家里也脱贫了 。 ”
高峰村驻村干部黄娟琴说 , 从长远看 , 农业产业园不仅提升了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 , 更直接的是增加了农民收入 。
高峰村的产业园是江苏张家港市善港村帮助建立的 。 2017年以来 , 张家港参加东西部扶贫协作 , 对口帮扶沿河县 。 张家港对沿河的帮扶包括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人才培养、文化教育、基层党建、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 。
曾经村外的一个荒沟 , 现在建起了一排排整齐的塑料大棚 。 1994年出生的祁男是善港村派到这里做技术指导的 。 他来了快3年 , 高峰村的每个人几乎都认识他 。 据他介绍 , 这个有机农业产业园有60亩 , 张家港还帮助高峰村建设了183亩有机茶园、一个生态养殖基地 。 仅该产业园就吸纳30余名劳动力在这里长期务工 , 直接带动50名贫困户增收 。
张家港的帮扶 , 给钱给人给技术 , 更重要的是帮助沿河补起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短板 , 提升了沿河农业发展效益 。 补齐短板 , 就能带动产业发展 。 沿河规划了“生态茶、生态果蔬、生态畜牧业、生态中药材”四大生态产业 , 还确定辣椒、食用菌(黑木耳)、养鸡、养猪等“短平快”增收项目 。 农业产业发展正成为沿河脱贫攻坚的有力支撑 。
把贫困户“绑”在产业链上
产业发展只有与贫困户紧紧联结起来 , 才能发挥带动增收的作用 。 沿河县一方面在发展脱贫产业上努力 , 另一方面也在与贫困户联结上想办法 。 他们的办法是在村里成立合作社 , 吸收贫困户加入 , 用这种方式把贫困户“绑”在产业链上 。
在泉坝镇进行脱贫督导指挥 , 作为指挥长的宋辉对于这种“捆绑”方式感触很深 。 黄池村过去一直在扶贫 , 也成立过经济合作组织 , 但只有少数人富了 。 脱贫进入攻坚阶段 , 黄池村调整思路 , 实行村社合一发展产业 。
黄池村有养牛、养鸡和种植3个农业专业合作社 , 其中种植合作社实行村社合一 。 与其他合作社相比 , 这个合作社的不同之处有两方面:一是要吸纳贫困户入股;二是利润分红不同 。
黄池村这个合作社的利润分红实行“七二一”原则 。 70%的利润由村集体来支配;20%的利润作为合作社运行支持;10%的利润为集体资产 。 其中 , 村集体支配的70%利润主要用于公益性岗位开发 。 黄池村用这部分钱开发了71个公益岗位 , 每个岗位每月800元工资 。 公益岗位的就业者主要是贫困家庭的劳动力 。 这部分资金解决了贫困户劳动力就业 , 为贫困户提供了增收途径 。
宋辉说 , 合作社的形式实现了产品的规模化 。 黄池村的辣椒和红薯种植都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产业化发展 。 而分配方式又保证使合作社的收益覆盖到贫困户 。
【贵州沿河:路通物畅产业兴】这种“村社合一”的管理模式已经以沿河县文件的形式明确下来 , 全县各个村庄都在推行这种经营方式 。 有了这样的产业发展机制 , 能直接带动贫困户增收 , 保证了脱贫攻坚成效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沿河县仅辣椒产业的集体经济收益 , 开发出公益性岗位10488个 , “兜”住了贫困户的收入“底线” 。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采访人员 王新伟 吴秉泽 魏永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