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温暖东乡民众心,厦门湖里:帮到点扶到根( 二 )


土豆深加工 , 做成薯条、薯片……在厦临中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 , 主要的粮食产物土豆被打造成品牌 , 销往全国各地 , 上千名贫困户 , 靠自己勤劳的双手 , 实现脱贫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要从根子上解决贫困问题 , 就要抓住人才这个扶贫“造血”必不可少的“干细胞” 。 湖里区一方面通过一系列“订单式”技能培训 , 提高贫困户的种植养殖能力和外出就业能力 。 另一方面 , 他们充分挖掘输转岗位 , 为贫困户提供公益性等多样化的就业岗位 。
出了“家门”就进“厂门” , 贫困户打“飞的”来上班……今年疫情期间 , 湖里区为东乡县务工人员提供“点对点”包机接返服务 , 先后组织3批次包机服务 , 共接返271名东乡籍务工人员 。
多年来的帮扶 , 使东乡县人民的素质有了质的飞跃 。 当地已形成“培训一人 , 就业一人 , 致富一家 , 带动一方”的格局 , 贫困户的原动力得到激发 , 从而实现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 推动当地脱贫致富 。
持久“活血”
健康扶贫教育扶智释放无限动能
说起这两年生活的变化 , 今年80岁的布楞沟村村民马大爷赞不绝口 。 原本往返需一天时间 , 翻山越岭到县城的医院看病 。 如今 , 医生上门服务 , 足不出户就能看病问诊 。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 是不少贫困家庭的心头事 , 也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 。 如何进一步巩固扶贫成果?湖里区进行大胆的改革 。 在东乡县 , 来自湖里区的健康扶贫团队助力东乡县搭建起“县乡村”三级医疗保障网络——在县里 , 依托县龙头医院 , 建设县域智慧医疗中心 , 建设远程会诊、全民健康大数据中心 , 为基层贫困群众进行远程会诊;在乡镇 , 流动医院开进田间地头 , 开进扶贫车间 , 一线体检义诊送服务;在村里 , “云巡诊包”为村民进行电子签约建档、慢病随访管理等 。
这是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 他们不仅在当地身体力行地治病救人 , 还通过开展“传、帮、带”活动 , 促进当地科室医护人员专业技术不断提高 , 医疗队伍不断壮大 。
扶贫先扶智 , 治贫先治愚 。 除了医疗保障之外 , 湖里区在脱贫攻坚中 , 时刻不忘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 , 改变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以及争贫、安贫、守贫思想 , 充分调动自主脱贫意识 , 巩固脱贫成果 。
一技在手 , 终身受益!教育在促进脱贫、防止返贫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 。 因此 , 湖里区用心用情推进教育扶贫工作 。 结对签订协议书、线下线上实时交流、捐赠课外读物物资……近几年来 , 湖里区东乡县两地共有13所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 。 他们通过互派老师线下交流 , 提升来厦跟岗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等方式 , 扎实开展学校结对工作 , 将美好教育的触角延伸到东乡 。
【故事】
一个人的支教
变一群人的勠力同心
“这是人生必须做的事 。 ”他说 。
到贫困地区支教 , 在老师心中的地位如“战地医生”“边疆战士” , 是职业理想和超越个人利益的感召 。 于是 , 招募令下来 , 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的老师陈登连立马主动报了名 。
支教为了什么?去东乡做些什么?要留下什么?带着对口帮扶的“问卷” , 2018年1月 , 陈登连开启了支教之行 。
到了东乡之后 , 陈登连发现 , 东乡的教学与湖里相比 , 最明显的差别是:老师说得多 , 学生说得少 , 课堂上教学以填鸭式讲解为主 。 这是大多数贫困、偏远地区的教育现状 。
面对课堂状况、教师成长困惑等问题 , 陈登连析教材、谈教法、讲策略 , 为老师们提高课堂效率支招 。 本着先行先试的理念 , 凭着满腔的热情 , 在没有工作室专项资金支持的情况下 , 陈登连创建东乡县第一个名师工作室——“鹭陇行知工作室” 。 随着一个个沙龙的开展 , 当地老师在工作室里不断成长 , 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有了明显提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