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如何终结贫困?——来自中美专家的对话

10月13日 , 由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CIDGA)、中国国际发展研究网络(CIDRN)、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社会政策中心和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共同组织的中美专家研讨会在线上举行 , 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等专家学者就如何终结贫困展开对话 。 会议由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副教授张传红和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社会政策中心主任高琴主持 。
根据主办方的介绍 , 双方机构都是长期关注贫困、不平等、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等相关议题的专业机构 , 通过研究、人才培养、政策对话、发展实践等深化学界、政界和社会公众对此领域的认知 。 双方都很关注搭建研究的全球平台 , 注重国际比较视野的开发 , 同时强调研究成果的分享和运用 。 本次对话为中美专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 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院长梅丽莎·伯格(MelissaBegg)专门致辞支持 。
在对话模块中 , 中国农业大学资深讲席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李小云首先介绍中美两国贫困情况变化以及贫富差距情况 , 比较分析了中美两国的贫困人口分布特点、扶贫减贫战略 , 并简要展示了中美两国在消除贫困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 李小云教授指出 , 在反贫困战略方面 , 美国已经从发展与救助相结合的混合方法转变为以就业为中心的战略 , 而中国则从从专注经济开发的扶贫战略到更加注重扶贫政策与其他解决不平等收入政策间的衔接和一体化转变 。 中国未来的减贫也将更加关注城乡一体化程度、城乡就业市场一体化、贫富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城乡社会服务供给差异等方面的政策和战略 。 李教授对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充满信心 , 但他同时也提出 ,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 贫困标准会不断上移 , 农村绝对贫困的消失并不意味农村贫困的消失 , 扶贫减贫工作还将继续开展 。
哥伦比亚大学康普顿基金会百年讲席教授简·沃德弗格(JaneWaldfogel)就如何衡量贫困及其重要性这一主题发表讲话 。 她指出 , 准确的衡量标准对于衡量政府减贫努力的影响至关重要 , 而不同的衡量标准可能会导致减贫成果的巨大差异 。 哥伦比亚大学团队使用了更加准确、全面和多样化的标准 , 对自抗击贫困以来的贫困趋势进行重新研究 , 并列出了政策措施实施以来的诸多问题 , 尤其是贫困衡量标准的局限性 。 此外 , 她表示同时使用多项政策措施抗击贫困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 。 她最后还提出 , 未来的贫困衡量标准应更加关注“近贫”和“深贫”问题 , 即不仅要关注处于深度贫困的人口 , 同时也要关注那些刚刚超过贫困线但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的人口 。
浙江大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表示 , 中国在过去四年中在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 不同的研究表明 , 无论使用哪种贫困线 , 自1978年以来贫困发生率一直在下降 。 但是 ,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 , 中国在减贫方面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采用的贫困衡量标准 , 如果中国将贫困线提高50% , 农村贫困发生率将从不到1%增加到10%左右;如果中国采用相对贫困线 , 将会有超过15%的农村人口处于相对贫困状态 , 并且我们将看到过去40年中贫困发生率在上升而非下降 。 因此 , 基于对中国农村贫困程度和长期趋势的研究 , 他指出 , 中国应采用相对的贫困概念和衡量标准 , 并思考新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 以减轻未来的相对贫困 。
哥伦比亚大学莫里斯·罗素讲席教授罗纳西·敏西(RonaldMincy)主要阐述了影响黑人的扶贫结构缺陷问题 。 他指出 , 拥有不到四年大学学历的男性的工资、就业、婚姻和劳动力参与下降 , 这导致无法负担抚养子女的单亲母亲和非居民父亲的子女比例增加 , 劳动所得税抵扣制(EarnedIncomeTaxCredit , EITC)是减少这些儿童贫困的主要策略 , 它为低收入在职父母提供工作补贴和税收减免 。 但问题在于EITC将非居民父亲视为无子女的成年人 , 即使他们在全额支付子女抚养费 , 它对非居民父亲几乎不提供税收减免和最低限度的工作激励 , 这些问题应当予以重视 , 并得到解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