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即将固化,看完我打消了佛系养娃的念头( 二 )


03我们离阶级固化还有多远?从奋斗即可成功的“美国梦”到阶层固化 , 其实并没用多久 。1959年 , 帕特南即将高中毕业 , 那时的美国还是一片机遇的乐土 。家乡小镇上 , 富人、律师、码头工人、餐厅服务员都住在同一条街 。 居民把所有孩子看作“我们的孩子” 。 孩子们上着同样的学校 , 一样得到大人们“去考大学”的鼓励 。 要是哪家孩子遇到困难 , 也能在社区内找到援手 。可现在呢?小镇的湖岸被开发为别墅 , 成了富人区 , 而穷人则慢慢聚集在另外的区域 , 再也没了相亲相爱的氛围 , 两拨人交流渐少 。也就是说 , 在帕特南从年轻到年老的半个世纪 , 阶层固化的过程已经完成 。如果从更大的经济背景来看 , 1959年 , 美国刚经历二战和三年经济大萧条 , 富人也好 , 穷人也罢 , 都处在重新积累财富的过程中 , 贫富差距并不大 。这有点像我们刚改革开放那会儿 , 大家的财富值差不多在同一起跑线上 。帕特南还记得他们班里只有一个富二代 , 平时也是和大家打成一片 , 不显山露水 , 不搞特殊 。 有一次 , 富二代的爸妈请老师到家里吃饭 , 富二代气得直发火 , 跟爸妈说 , “你们这是让我在全班面前难堪!”班上的穷孩子 , 也都不觉得自己穷 , 甚至很多穷人学生后来比富家子弟还要混得好 。但到了帕特南的下一代 , 事情就开始变了:“我同学的孩子 , 并没有取得超越他们父辈的任何教育进步 。 这就好像曾有一道自动扶梯带着1959届的大多数学生向高处走 , 但就在我们自己的子女将踏上之际 , 这扶梯却戛然而止 。 ”而到了现在 , 差不多就是帕特南的孙辈 , 决定一个人在教育之路上能走多远主要因素 , 已不再是成绩 , 而是家庭出身 。也就是说 , 差不多三代人的时间 , 一个原本有着健康阶层流动的社会就能完成阶层固化 。 这样算起来 , 留给我们的时间也不多了 。试想 , 改革开放后 , 中国也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时期 , 我们爸妈算是享受时代红利的第一代人 , 我们算第二代 , 那么 , 到我们孩子这一代 , 社会的向上通道可能就会关闭了 。其实看看这两年的新闻 , 就会发现这一切已有预兆:北京五道口学区房单价破10万元;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快乐就好”的同时 , 清华附小的学生已开始试着用大数据研究苏轼;甚至中产内部都出现了教育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看喜羊羊的孩子做朋友 , 也不允许学费五万的幼儿园招收学费三万的学生 ……发生在遥远美国的事情 , 其实可能分分钟就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应验 。阶层即将固化,看完我打消了佛系养娃的念头
04阶层终将固化 , 我们该怎样教育孩子?这本《我们的孩子》对我最大的冲击 , 在于对孩子的教养观念上 。帕特南采访了107个案例 , 他发现穷人和富人在教育孩子时 , 有着截然不同的模式 。富人家长对孩子 , 无不是精心栽培且不说送孩子进私立学校、大手笔报各种兴趣班、全职带娃这种标准动作 , 富人们在教养态度上也绝对称得上是尽心尽力 。比如 , 帕特南采访过的富人爸爸厄尔:他是位房地产商人 , 可工作再忙 , 都会陪孩子一起吃晚餐 , 听孩子说话 , 孩子参加体育比赛 , 他会挤出时间去加油助阵 。 而且在很早以前 , 厄尔就和妻子约定 , 不在孩子面前吵架 。 他也做到了 。有一段时间 , 厄尔的小女儿露西因为不堪学校的高压 , 成绩一落千丈 。 了解到露西对骑马感兴趣 , 厄尔就立马在自家农场增设了一个谷仓 , 然后给露西买了一匹马 。 接着 , 又把露西到了安排到另一所中学 。 露西很喜欢那里 , 成绩很快回升 。用帕特南的话说 , “在抚养下一代时 , 富人们事无巨细 , 不计时间和金钱 , 无微不至地关心 。 ”穷人家长对孩子 , 自然放养、无培养计划穷人家长多倾向于对孩子自然放养 , 没有培养计划、缺少成长干预 , 任由孩子发展 。 所以 , 在这种状态下 , 孩子的天赋得不到培养 , 错误得不到纠正 , 成才要靠运气 。帕特南采访的艾米就是这样:跟其他小孩比 , 艾米很幸运 , 因为有着过人的音乐天赋 , 被一所英才学校录取 , 还受邀加入了费城少年管弦乐团 。如果生在富裕家庭 , 艾米的天分将得到充分培养 。但现实是 , 她所在的穷人社区有太多干扰因素 , 比如酗酒、吸毒、没有避孕的性行为 。 再加上缺少父母管制 , 艾米整天和朋友厮混、醉酒 , 像她圈子里的很多女孩一样 , 高一就怀了孕 。以前 , 我教育孩子的态度多少有一点佛系 , 总觉得孩子吃得好穿得暖 , 以后能平淡地生活就很幸福 , 不一定非得出人头地 , 再说我自己就是在放养状态下长大的 , 读大学、找工作不也挺顺利的么 。但读完《我们的孩子》 , 我彻底打消了佛系养娃的念头 。 因为不仅认清了现实 , 也认清了未来:孩子将经历的是和我们完全不同社会阶段与职业世界 , 岁月过去不曾静好 , 未来更加不会 。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压力 , 如果不从小赶上和适应世界变化的节奏 , 将来势必会被时代所抛弃 。也许有人说 , 自然放养是遵循孩子快乐的天性 , 精心栽培会泯灭孩子天性 。可放养的轻松就是真的快乐吗?电影《摔跤吧爸爸》里 , “虎爸”用高压的方式培养出两个世界冠军 。 你能说 , 站在领奖台上的她们不快乐?在印度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 , 如果这两个孩子 , 不是有这样执着用心的爸爸 , 她们大概率会像其他印度女孩那样 , 早婚 , 一辈子躲在男人身后 , 忙碌在灶台间 , 又何谈作为独立个体的自由与尊严 。豆瓣网友@untamedheart 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 我也很赞同:过去几乎我是毫无疑问地支持liberal(开明的)的价值观 , 感情不好就离婚 , 一个人想要孩子就去生 , 女性不要呆在家里要有自己的事业等等等 。 但是在没有配套社会政策的支持下 , 成年人的一切潇洒 , 后果都是孩子在承担 。当角度转化从孩子去思考 , 我理解了稳定的家庭 , 和谐的父母感情 , 相当可观的经济和时间投入 , 在孩子幼年妈妈有长时间的陪伴 , 减少婚前性行为(也就是少年单身妈妈)的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