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之于斯大林格勒之战,此役更应称作苏德战场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 , 被视为二战三大转折点 。在苏德战场 , 斯大林格勒之战宣告了德军在战略上的失败 , 但此时的德军仍具有反击能力 , 而苏军的优势较为有限 , 远未到“摧枯拉朽”的地步 。库尔斯克会战才是压垮德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 此战令德军潜力消耗一空 , 之后被迫转入全面守势 。曼施坦因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德军将领 , 1943年2月 , 他接管了新组建的南方集群 , 随后便挥师对苏西南方面军发起反击 , 重创该方面军并攻占重镇哈尔科夫(位于乌克兰东北 , 靠近俄乌边境) 。 北线进发到奥廖尔(库尔斯克北部) , 南线推进到别尔哥罗德(位于库尔斯克以南) 。
战役关键地点这次反击不仅遏制了苏军攻势 , 且使库尔斯克地区前出 , 形成一个巨大的凸出部 。 在这个正面400公里、纵深110公里的凸出部里 , 集聚了苏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 , 为避免战线崩溃 , 另有大批后援赶往此处 。关于这场战役的起因存在争议 , 一种说法是曼施坦因提出并实施了战役;另一说的战役策划者是德军统帅部 。真相难以考证 , 但从战役的各时间节点能够做出一些推断:曼施坦因发起反击 , 拿下哈尔科夫以及别尔哥罗德是在1943年2~3月份 , 而库尔斯克战役是在7月5日才发起的 , 那么期间有近3个月的间隔 , 德军在做些什么?
如果按德军闪电战的风格 , 以及曼施坦因指挥水平 , 理想的战役发起时间 , 应该是距离反击成功后不久 。 此时德军新胜 , 使库尔斯克形成凸出部 , 趁着苏军立足未稳、后援未到时发起围歼 , 成功的机会比较大 。不过速战速决的方案 , 被德军统帅部的犹豫给耽误了 。 犹豫并非全无理由 , 在之前的战役中 , 德军装甲力量损失惨重 , 平均下来一个装甲师只有不到30辆坦克 。 缺乏了攻击箭头 , 想闪电也闪不起来 。
然而 , 就当时苏德的后勤补充能力来看 , 苏军要高于德军 , 拖得越久 , 对德军就越发不利 。到了5月份时 , 通过航空照片表明 , 苏军已构筑了完善的防御体系 , 发起围歼战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 , 但库尔斯克战役仍然被定在7月5日发动 。希特勒自己也说过:“自从我开始考虑这次进攻 , 心情一直不好” 。 由此也能够看出 , 这场决战是在纠结和为难中策划完成的 。
双方兵力部署:德中央集群的第9集团军部署在凸出部北侧 , 总兵力33.5万 。中部是中央集群的第2集团军 , 约10万人 , 担负连接南北两翼的任务 。南方集群由曼施坦因亲率 , 部署在库尔斯克南侧 , 总兵力约35万 。在凸出部北部的苏军是中央方面军 , 总兵力71万人;沃罗涅日方面军60余万人 , 负责凸出部南部的防御;草原方面军作为总预备队 , 兵力57万人 , 位于以上两个方面军的后方 。
可以看出德军80万人 , 苏军190万人 , 不包括预备队也有130万人 。 兵力处于劣势的德军 , 取胜的难度相当之大 。 值得指出的是 , 除了兵力 , 在重装备的数量上 , 德军也明显落于下风 。1943年7月5日 , 库尔斯克会战准时发起 。在北线 , 莫德尔第9集团军面对着苏军严密防线 , 进展十分缓慢 , 前5天只推进了不到10公里 。 费尽九牛二虎之力 , 德军一度攻入市区 , 但都被驱逐 。 苏军的巷战实力 , 一直令德军非常头痛 。 更糟的是 , 苏军在北线赢得了制空权 。 10日 , 北线德军被迫转入防御 。
南线争夺更为激烈 , 以致苏军将预备队300多辆坦克紧急调往南线 , 当德军推进到普罗霍洛夫卡时 , 一场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战爆发了 。近千台坦克缠斗在一起 , 德军虽利用坦克的性能优势摧毁了更多的苏军坦克 , 但已于事无补 , 随着苏军后援不断到达 , 德军再也无力发动更猛烈的冲击 。
7月10日 , 一个突发事件打乱了战争进程 , 盟军于西西里岛登陆 , 德军被迫从苏联抽调兵力驰援 。 此时的库尔斯克 , 德国人已是无心恋战 。随着德军后撤 , 苏军在南北两线发起反攻 , 但在德军异常顽强的阻击下 , 苏军损失惨重 , 未能完成反包德军的目标 。截止8月23日 , 苏德战线稳定下来形成新的对峙 , 库尔斯克会战结束 。
整个战役苏军损失80万人 , 德军损失50万人 。 虽然损失小于对方 , 但在整体态势上 , 已经拉开了德军失败的序幕 。 苏联强大的战争潜力 , 使得双方恢复能力已经失衡 。来源;史海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