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9000万抑郁症患者很抽象,但她会告诉你,一个人的忧郁有多具体( 二 )


除了展览 , 还有一系列的线下活动 , 比如召集大家一起做蓝晒 。 这种古典的摄影方式需要用到阳光曝光 , 每一个人呈现出来的结果都有不可预测性 。 一个参与者画了自己手掌的图案 , 手臂上的痣变形成蓝晒上的一颗星星;还有人用树叶遮光 , 做出的图案有些出乎意料 , 像是纯洁的花朵 , 又像水底柔软的神秘生物 , 最后这幅蓝晒被命名为《软体忧郁》 。
东方网|9000万抑郁症患者很抽象,但她会告诉你,一个人的忧郁有多具体
文章图片
在征得制作者本人的同意后 , 小卡和伙伴们把作品也放在了展览中 。 “影像的形式可以降低沟通的门槛” , 她解释 , 这对习惯于把自己闷在世界里的参与者来说非常重要 。 借用影像这种媒介 , 参与者可以更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和状态 , “他会觉得 , 哦 , 原来我也可以做艺术品” 。 同时艺术展览的形式具有一种仪式感 , 安全地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之余 , 还能够提供参与带来的成就感 。 小卡说这是主体增能的方式 , 参与者能够感受到被鼓舞 。
在抑郁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引入艺术逐渐流行开来 。 今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就与美术馆共同举办了一场艺术与身体的秘密体验活动 。 艺术家王忠升告诉大家 , 情绪的积压会伤害他人和身体 , 很多疾病都是情绪的隐喻 , 但这种信号往往会被忽略或不能察觉 。 当觉察到自己正处在抑郁、焦虑等心境之中 , 就可以用艺术来表达和宣泄 。
东方网|9000万抑郁症患者很抽象,但她会告诉你,一个人的忧郁有多具体
文章图片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病人原生艺术作品
小卡对自己开展的公益活动定位很明确 , 作为医院等专业治疗体系的补充为亲历者服务 , 重视他们的生活和生命体验 , 打破公益组织和大众之间的鸿沟并形成对话 。 她举例说 , 许多抑郁症患者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可能不会寻求医疗治疗 , 大家往往跳过了对“为什么不想去”的关照 , 直接跳到了“怎么能不去”的指责 , 亲历者的这些不能不想告诉医生的感受需要一个沟通的场所 。
事实上 , 也有学者认为抑郁症“不是疾病本身 , 而是表象” , 比如美国进化精神病学创始人兰多夫·M·内瑟 。 《最好的告别》译者彭小华认为抑郁症的治疗 , 根本上就是如何面对人生挑战的问题 , 她更倾向于认知行为疗法 , 不仅关注抑郁症的治疗 , 而且把关注重点投向抑郁症的预防 , 改变人对“负性事件和处境的认知” 。
有关精神健康的科普都很难 , 因为它往往因人而异 , 因群体而异 。 小卡解释说比如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高知分子相对来说会更了解抑郁症 , 这样能够进行一些更深入的反思 , 比如病理治疗之外抑郁症还意味着什么;但对于消息和观点都比较闭塞的人来说 , 作为病理的抑郁症科普还是需要继续进行 。
东方网|9000万抑郁症患者很抽象,但她会告诉你,一个人的忧郁有多具体
文章图片
小卡准备的素材 , 参与者将用药盒、艺术杂志等制作剪贴画
出于这样的愿意以及对亲历者经验的尊重 , 小卡特别重视线下的活动 , 在网络上的交流 , 因为看不到患者的实际状态很难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帮助 。 她也提醒 , 生活中如果接触到亲历者 , 用真诚的态度倾听和陪伴 , 少做评价 , 比如尽量避免表达“我也有过这样的经验 , 你这不算什么”“你应该去……” , 如果真的不知道如何回应 , 保持真诚 , 告诉对方自己的局限 ,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陪伴和倾听 , 保持适当地同理就可以 , 助人的过程中也要照顾好自己 。
在展览的一角 , 小卡的策展日记打印成了长长的一条 , 缠绕在木质架子上做成了一件展品 , 这些痛苦和折磨虽然留下了痕迹但已经过去 。 就在这里她也埋下了等待被发现彩蛋 ,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从自己的情绪里跳出来 , 走出去 , 这里已经有人做好了准备倾听他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