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司马光砸缸:救人家喻户晓,可你知道被救小孩是谁?老师为何不说( 二 )


后来 , 上官一家一直将这件事铭记于心 , 并想尽办法要报答司马光 。 这个故事不仅仅出现在上官家族的族谱中 , 上官家族的后人也都知道其中的曲折 。 至今 , 这一座曾经建过亭子的山坡变成了文物古迹 , 被后人称之为官岗或尚光岗 , 是光山县旅游必去的一个地方之一 。
由此看来 , 司马光所救的这一个无名的孩子已经有了名字 。 既然如此 , 老师们为什么不在课堂上将其名字讲出来?
三、为什么很少提及?有人认为 , 课堂的老师之所以很少提及被救起的孩子 , 主要有三大原因 。 第一是他的身份没有得到确切的证实;第二是此事已经距离如今1000多年 , 其身份的确定性仍然需要考证;第三是与课程的教育意义不大 。
由于这一件事距离如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距离 , 尽管在上官家族的族谱中有类似的记载 , 但与《宋史》所提到的司马光砸缸救人事件无法对接 , 所以不能就此落井下石 。
之所以对上官家族族谱持有怀疑态度 , 还包括其中的一个原因 , 即在族谱中明确记载 , 上官尚光曾经做过宋朝的宰相 , 但是在正史中 , 并没有类似的记载 。
依照常理来看 , 要么是史料丢失 , 要么就是没有这么一回事 。 而许多史学家认为 , 《宋史》的编撰以宋朝的正史为基础 , 同时还收集到许多的民间收藏 , 所以史料缺陷的可能性很少 。
因此 , 宋朝极有可能不存在这一位宰相 , 族谱中的记载当然就受到质疑了 。
由于《宋史》对司马光的这一段记载只是寥寥几笔 , 所以无从查证被救小孩的具体身份 , 线索也就只能由此断掉 。
没有教育意义的原因是 ,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的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孩子们理智面对问题和见义勇为 , 因为原文中就提到 , 看到有人掉进缸里后 , 许多的小孩都选择了逃跑 , 而只有司马光一个人留下来 , 在他的冷静思索之下 , 最后成功地砸缸救人 。
这与电影中的一些情节很相似 , 为了满足故事情节的发展 , 一些人注定要出来做配角 , 而他们的名字是什么就不怎么重要了 。
由此可以得知 , 由于谁也不确定被救出的孩子是谁 , 所以老师们当然不会妄下定义地去随便指出被救出的人是谁;在教育意义方面 , 尽管指出了落水的孩子是谁 , 对课文的影响并不大 , 将孩子的名字说出来就显得画蛇添足 。
结语有的学者认为 , 司马光的故事之所以盖过了他对宋朝作出的历史贡献 , 主要原因是儒家教育的结果 。
在宋朝以后 , 儒家学派中的理学逐渐崛起 , 对人们的道德修养要求越来越高 ,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 , 甚至出现了《三字经》这样的书籍 , 其目的就是以顺口溜的形式将儒学所提倡的内容传播得更广和更深入人心 。
孔融让梨的故事被纳入《三字经》里 , 事情想要说明出的一个道理就是“谦让即美德” 。 司马光砸缸救人与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也有一定的联系 , 不过其道德的含义不怎么强 , 既强调了如何冷静地面对困难 , 也突出了不放弃同伴的传统美德 。
所以 , 这一个故事要比孔融让梨强得多 , 在教育人们如何解决问题的同时 , 也表达了人们所必须要站立的立场 , 而这也是司马光的故事被写入课本中的原因 。 由此可以得知 , 被救的孩子是谁?已经没有多大的教育意义 , 只要将司马光救人的过程描述下来就可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