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美国能用“印钞机”买下中国吗

赵建:美国能用“印钞机”买下中国吗?——兼评贾教授与陆局长的“金融开放之争”在一篇原本可以理性讨论的关于当前中国金融开放的文章中 , 人民大学的贾教授质疑人民银行外管局陆局长的专业水平 , 认为按照其思路中国的金融体系将被美国带入万劫不复 , 甚至言辞激烈的称陆局长是“里应外合”的“第五纵队”(文章已经因违规而删除) 。 如果这不是开玩笑的话 , 那么问题就严重了 。贾教授怀疑陆局长的专业水平 , 笔者却怀疑贾教授的价值观和出发点 。 学术讨论无论怎么激烈都可以 , 但作为一个知名学者竟然给一位国家央行的局级领导乱盖帽子 , 这显然是非常严重的事情——搞不好就成了中国学术界的“麦卡锡主义” , 中国金融学术界的奇耻大辱 。除此之外 , 贾教授号称美国正在用“印钞机”无成本的买下中国的主权债务和优质资产 , 我国央行用美元发行基础货币是帮助“美元国际化” , 外资购买国债是抄人民币老窝等观点 , 都显然有失专业水准 。 这样的语言体系和“金融迫害臆想症” , 跟街头巷尾的随意闲谈何异?要谈美国的金融殖民、金融战、货币战故事 , 我想“隔壁王大爷”的水平可能比这位顶级学府的教授高多了 。货币表面上只是一卷纸张 , 或几个数字 , 但背后异常复杂 。 甚至到现在 , 理论界都还没有说清楚货币的本质是什么?从马克思、克纳普的国家法币学说 ,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 MMT , 到货币主义、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 , 新货币经济学等 , 理论界依然没有定论 。 而贾教授简单的将货币供给看作是印钞机“印钞” , 没有探讨全球经久不衰的美元需求机理 , 看不到或有意忽视世界货币体系背后的历史形成过程和复杂的信念共识网络 , 显然是缺乏专业说服力的 。当然 ,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赞同在当前的复杂国际金融形势下 , 草率的、激进的推进金融开放和金融自由化 。 我将再次重申 , 自由市场是现代经济相对最优的资源配置方式 , 但也是最昂贵、条件要求最高的资源配置方式 。 如果缺乏健全的法治体系和不具备国际专业水平的金融机构和监管层 , 盲目的扩大金融开放 , 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可兑换和汇率自由浮动 , 带来的可能是非常大的风险隐患 。实际上 , 我们并不怀疑金融开放、金融市场化 , 及自由外汇市场和自由汇率浮动的效率 , 我们怀疑的是当前的选人用人机制下 , 外管局和主权基金的操盘手 , 能否具备足够的经验和专业水平与国际金融市场上年薪千万的金融大鳄做复杂的“市场化”交易 。 这样 , 在你情我愿、愿赌服输的自由交易市场体系下 , 常见又残酷的账面浮亏、优胜劣汰 , 很容易被贾教授们臆想为金融殖民、金融迫害等阴谋论 。至于美国能不能用印钞机买下中国或抄人民币的“老窝”——如果印钞机可以解决一切的话 , 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中国 , 印钞机的制造能力和水平并不会比美国差多少 。 然而问题是 , 货币是印出来的吗?本文逻辑:一、贾教授的“金融迫害臆想症”与陆局长“危险的金融自由化”二、“印钞机”的背后是漫长的历史演化和复杂的信念网络三、后疫情和数字化时代下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开放一、贾教授的“金融迫害臆想症”与陆局长“危险的金融自由化”最近网上流传一篇人民大学贾根良教授质疑人民银行外管局陆磊局长的文章 , 大意是在当前的中美形势下 , 扩大对外金融开放和实行资本项目自由兑换 , 无疑是引狼入室、自毁长城 , 为美国用金融霸权和印钞机掏空中国优质资产大行方便 。 贾教授的用词非常激烈 , 甚至用到了“里应外合”、“第五纵队”等革命时代语言和戴帽子的行文方式 , 让这场原本属于学术界的争论看起来心惊肉跳 。为了说明立场 , 我首先表明三个个人看法:1 , 在学术讨论过程中 , 反对任何形式的没有根据的阴谋论和随意给对方“戴帽子” 。 在缺乏严谨科学的证据下 , 用过去搞运动的语言攻击对方 , 通过占领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等道德和政治制高点让原本进行技术性讨论的对方失语 , 这是一个很恶劣的行为 。 对方作为重要的国家干部 , 有没有职业失当或其它违规违法行为 , 需要其它安全或纪检部门进行科学严谨的调查才能下结论 。 作为国家顶级学府的知名教授 , 用词如此随意、尖刻和激烈 , 我倒建议所在高校的学术委员会等部门对其不当行为进行评估 。2 , 容易引发更大的国际误解甚至仇视 , 破坏金融和货币在国际上的“市场中性”状态 。 最近几年 , 中国的外部环境不断恶化 , 改革开放初期一代领导人费尽心血创造的战略发展机遇期窗口正在快速关闭 。 究其原因 , 当然与中国自身不断强大、美国右派激进主义势力崛起的客观事实有关 , 但跟一些狭隘激烈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也不无关系 。 我们要有国家自信、民族自信 , 但真正的自信是“更大范围的改革开放” , 更大范畴的宽容和理解 , 更大气度的融入国际环境 , 而不是动不动的就“迫害臆想症” 。 未来的世界主题还是不是“和平与发展” ,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 。3 , 金融自由化是不是中国金融体系的未来方向 , 这个不仅要在理论和理想主义层面进行逻辑论证 , 更要从现实和历史教训中寻找答案 。 实际上 , 次贷危机以来 , 发达国家对金融自由化已经产生严重质疑;疫情发生后 , 世界末日般的金融海啸和熔断 , 直接摧毁了自由市场运作的根基 , 若不是国家介入 , 各国央行无底限货币宽松 , 恐怕这些所谓的自由市场、看不见的手早就万劫不复、灰飞烟灭了 。 在后疫情时代 , 不仅是自由市场主义遭到质疑 , 疫情防控不利、贫富分化史无前例的加剧和此起彼伏的社会冲突 , 将整个新自由主义拉到了破产的边缘 。 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 , 中国的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如何设计 , 肯定要加入更多的现实约束条件 。那么当前大量外资流入国内购买国债等金融资产 , 中国利用利差优势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到底行不行?这个我是持怀疑态度:第一 , 这些外资同十几年前通过经常项目顺差和FDI流入中国的不一样 , 过去是在实体经济层面创造价值和引入资本、技术及管理经验的“产业属性资本” , 能提高中国实体经济的实力(GDP、就业、企业发展等) 。 但是现在流入的外资 , 更多的则是交易性、套利性、投机性的头寸或热钱 , 它们具有高频率、高流动性、高积聚性等特征 ,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 很容易引发巨大的市场波动 。 这其中不乏索罗斯式的对冲基金大鳄 , 他们利用“自由市场规则”的缺陷进行合法“攻击” , 比如几十年前索罗斯做空英镑和东南亚各国货币 , 双方采取的都是透明的市场交易行为 , 没有所谓的阴谋论 , 但仍然造成了巨大的金融动荡 , 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损失 。赵建:美国能用“印钞机”买下中国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