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要让年轻人有希望,“学历”需要被祛魅,劳动需要有保障( 五 )


但劳动者需要工作保障不只是为了收回其对技能的投资 , 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承担着需要用未来的薪水来履行的责任 。 他们如果有能力承担诸如抚养孩子、购房这样的责任 , 对社会是有益的 , 因此工作保障具有社会价值 。 在需求疲软时期 , 企业调整对劳动者的付薪义务 , 这种做法也许比让劳动者承担被解雇的风险更有助于保持经济效率 。 如果规定企业不得解雇劳动者 , 企业也许会培训劳动者掌握更多的技能 , 以便在对某项技能的需求降低时可以把他们调到需要另一项技能的岗位上 。
但这样的工作保障必然有其限度 。 尽管企业应该能应对暂时的波动 , 但在需求长期性下降的情况下 , 企业必须裁员 , 否则无法生存 , 压力到达极限时就会破产 。 尽管在这种情况下失去工作不可避免 , 劳动者的损失依然是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 对于这类冲击 , 我们需要一个比企业更大的实体——政府 。 诺贝尔奖得主让·梯若尔提出了一个聪明的方法 , 既能让政府引导企业在市场低迷时期留住劳动者 , 也能让企业在面临长期性的需求收缩时裁员 。 这个方法就是 , 就裁员向企业收费 , 以弥补裁员给政府在福利支出和再培训方面造成的额外成本 。
界面新闻|要让年轻人有希望,“学历”需要被祛魅,劳动需要有保障
本文插图

诺贝尔奖得主让·梯若尔
被认为应对此类就业冲击最得力的国家是丹麦和瑞典 。 它们提出了灵活保障(flexicurity)的概念 。 这项政策与复兴破败城市的挑战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产业崩溃 , 这将对特定地区造成严重冲击 , 该产业的劳动者将需要再培训 。 《简斯维尔》(Janesville)是一个不多见的案例研究 , 可供我们观察在一座美国小城的主要工厂关闭后再培训计划能产生的效果 。 在这个案例中 , 再培训没有起到作用 。 参加该计划的失业者找到工作的可能性低于不参加者 , 即使找到了工作 , 收入也低于没有接受再培训的人 。 这项计划为何一败涂地?我认为是因为忽视了三个关键因素 , 而且这种忽视可以直接追溯到学校教育:失业者从来没有学到过最基本的现代学习技能 。 在他们受雇于工厂的漫长时期里 , 这种忽视一直在持续 。 那家企业从来不用担心(梯若尔建议的)因裁员而被收取惩罚性费用 , 所以没有动力让工人掌握更广泛的技能;假如有那些技能的话 , 工人本来可以更容易地找到新工作 。 但最重要的一项忽视是 , 再培训并没有与任何旨在吸引新产业入驻该城的针对性刺激措施相配套 。 相反 , 集群效应引发了恶性循环 , 工厂的关闭导致当地其他企业也相应萎缩 , 所以接受再培训后的劳动者可选的就业机会很少 。 简斯维尔的经历表明 , 没有这种高规格的配套措施 , 再培训就是一个提供虚假希望的陷阱 。 但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即使失业工人曾受到更好的教育 , 提前掌握了更广泛的基础技能 , 政府也大力推动当地形成一个替代性的产业集群 , 他们也会犹豫要不要花费自己的储蓄来接受再培训(他们因失业而需要储蓄作保障) 。 芝加哥商学院的两位教授路易吉·津加莱斯和拉古拉迈·拉詹建议向所有劳动者提供终生信用额度 , 在需要时可以用以支付再培训的花费 。
方兴未艾的机器人革命及其后的任何科技革命都将需要很多人接受再培训 。 我认为机器人技术不太可能使工作岗位减少 , 因为人类的需求可能是永无餍足的 , 但它将改变需要人工完成的任务的种类 。 这是一项有益洞见的精髓 。 我们先把一般的工作看作是由一系列任务组成 。 即使看起来最常规的工作 , 也不可避免要在某些时候需要劳动者做出个人判断 , 拥有与其他人沟通的能力 , 并采取一些非常规的行动 。 机器人技术将使一些任务消失 , 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 但仍有一些任务不适于由机器人来完成 , 且对机器人的依赖还将创造一些新工作 , 普通工人将转而从事这些工作 , 他们的生产效率可能大大提高 。 因为在不同工作中适合由机器人完成的任务差别很大 , 所以必需的工作技能可能会不断发生大幅度变化 。 每隔一段时间 , 人们就需要接受再培训才能执行新的任务组合 。 就像巴黎侍者比伦敦侍者收入更高一样 , 未来的劳动者将比现在的劳动者收入更高 , 但前提是他们必须像巴黎侍者一样掌握不同的技能 。 一个必然的推论是 , 未来需要大规模扩张的一个高度劳动密集型行业将是培训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