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一等功臣 英雄本色——96岁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深藏功名甘于奉献一生清贫( 二 )


如今 , 硝烟散去 , 孙景坤身上却留下20多处伤疤 。 “现在腿上还有一颗子弹没取出来 。 ”他指着腿上一块已经变黑的皮肤说 。
农民
正如在战场上一鸣惊人一样 , 战斗英雄孙景坤这一次的选择再一次令人震惊——
1955年复员时 , 战功卓著的孙景坤放弃了可以留在城市的机会 , 选择回到自己家乡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务农 。
从农民成为战士 , 又从战士回归为农民 , 在谈及这一选择时 , 孙景坤说:“谁叫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呢?只要能够为老百姓做一点事情 , 在哪个岗位上都一样 。 ”
1947年 , 孙景坤入伍 , 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 , 英勇善战 , 舍生忘死 。 1949年 , 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
“入党了 , 就要牢记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 ”孙景坤说 , “想想战场上那些牺牲的战友 , 我还有什么资格挑三拣四?党叫干啥就干啥!”
此后 , 孙景坤把余生献给了亟待脱贫的家乡热土 。
【新华社|一等功臣 英雄本色——96岁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深藏功名甘于奉献一生清贫】回乡第三天 , 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 , 很快就担任生产队长 。 他带领乡亲们大力开展粮菜生产和山城村建设 , 用几年的时间在家乡滚兔岭上栽下了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 , 并修建水坝改造耕地 。 几十年过去 , 小土坝已经成为守护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河坝 。 山城村有一条河 , 洪水泛滥常年吞蚀土地 , 他带乡亲们一起挡河造田 , 改造了一百多亩耕地……
在担任村干部期间 , 孙景坤仍保留忠诚担当本色 。 三年自然灾害时 , 全队男女老少都要去食堂就餐 , 农民自留地全部收归生产队 。 时任红旗公社古城作业区主任的他考虑到一些老人、小孩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可能因此吃不上饭 , 坚持提出不同看法 , 结果被撤销作业区主任职务 。 直到1963年 , 他才得以平反恢复职务 。
为了让村民们尽快脱贫致富 , 1984年 , 孙景坤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 , 还把分给自己的40亩地重新分配给5户从黑龙江迁来的贫困户 。
在家乡务农的数十年间 , 孙景坤深深隐藏自己的战斗功绩 , 吃苦在前、不求享受 , 从不争名争利 , 受到了群众的高度赞扬 。
村民们不知道孙景坤曾立下赫赫战功 , 可大家觉得 , 他是党员 , 上过战场 , 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 。 山城村村民刘玉慧说:“这老爷子很善良、很慈祥、很公正 , 我们现在过上了好日子 , 都得感谢这个老爷子 。 ”
孙景坤的选择 , 体现了一名党员的风骨 , 折射出信仰的底色 , 也映照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赤子初心!
境界
回乡之后 , 孙景坤将组织关系交给村党支部、退伍手续交给地方民政部门 , 对自己的功绩只字未提 。
没有不透风的墙 , 被刻意尘封起来的战斗功绩终究还是被发现了 。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 同村村民张德胜偶然得到一本书 , 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军战史册》 。
“那上边有许多缴获的飞机大炮 , 我很感兴趣 。 ”张德胜说 , “其中有一页写到奋战在危急时刻的副排长孙景坤 , 我就想 , 这不是我们的二大爷吗?”
张德胜带着这本书 , 马上来到孙景坤家 。
“他一看这本书 , 让我念给他听一听 。 ”张德胜回忆 , “我当时就很震惊 , 这个老英雄就在我们身边 , 他平时可是从来不讲啊 。 ”
孙景坤是战斗英雄的消息 , 渐渐传开了 。
人们感到震惊 。
有人说:“老孙 , 你参加革命除了带回一身伤疤外 , 什么好处都没有得到 , 太吃亏了 。 ”
还有人说:“都知道他当过兵 , 没想到他是那么大的英雄 。 ”
有人感到不解:“他那么大的功劳 , 怎么不见他提什么要求 。 ”
还有人感到惋惜:“如果当初留在城里 , 可能早就成了国家干部 , 换成我可做不到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