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29001人搬离深山之后( 二 )



乐业:从临时工到上班族
一根铜线、一个磁环 , 环绕数周 , 不一会儿就制成了用于各种电器内部的小马达 。
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安置点的小马达加工车间 , 工人们正坐在工位前忙个不停 , 热火朝天地赶制着客户订单 。
“在扶贫车间工作 , 有种上班族的感觉 。 ”去年 , 清水铺镇的搬迁群众王敏搬进了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安置点新家 , 很快就在街道找到了工作 。
“都是手上活 , 计件算工资 , 一般一个月能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 , ”她说 , 主要是可以自由支配时间 , 方便接送小孩和照顾老人 。
易地扶贫搬迁|29001人搬离深山之后
本文插图

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了搬得出的问题 , 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
励志扶贫车间、就业扶贫车间、巾帼扶贫车间……写着“扶贫车间”的门面统一装饰 , 沿路排了百来米 , 成为小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
扶贫车间开到家门口 , 撑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大梦想 。 服装加工、藤艺制作、手工产品制作技术含量不高 , 大部分群众稍加学习就可以上岗 。 有的工作还可以领回家制作 。

荔湾区住房和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袁旭今年2月到毕节挂职七星关区委常委、副区长 。 他介绍 , 除了开展援建扶贫车间 , 广州荔湾区还采取组织劳务输出、组织技能培训、给予稳岗补贴等帮扶措施 , 助力七星关区解决群众就业稳收问题 。
如今 , 柏杨林街道已形成“五个一批”就业模式 , 即劳务输出就业一批、就近就业一批、安置点家门口就业一批、居家就业一批、灵活就业一批 。
“我们街道组织输出省外就业5036人 , 区外省内就业1208人 , 在经济开发区就业1000余人 , 安置点就业1000余人……”柏杨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单正胜对搬迁群众的就业情况了如指掌 。
借助信息化技术建立易地扶贫搬迁数据平台 , 街道对安置点内所有家庭建档 , 进行实时动态监控 , 目前已全部解决家庭“零就业”问题 。
郭锦现在柏杨林街道办事处当保安 , 妻子胡平则在广州援建的小区配套产业——盛丰农业科技示范园大棚里种蔬菜 。 夫妻俩每月拿到手合计近4000元 , 等于他们之前种地一年的收入 。
出山换活路 , 工作能脱贫 。 “告别了打零工 , 现在才像是城里人 , 朝九晚五进单位 , 收入稳定有保障 。 ”通往种植大棚的道路宽敞平坦 , 胡平每天走路上下班 。
易地扶贫搬迁|29001人搬离深山之后
本文插图


扎根:山里人变新市民
9月的一天中午 , 柏杨林街道卫生院主管护师康春琴像往常一样忙完工作 , 准备午饭 。 突然 , 村民李先生气喘吁吁走进大厅 , 脸色煞白 。
“他觉得胸闷气短 , 甚至需要搀扶进病房做检查 。 ”康春琴迅速对病人做心电图 , 并将数据上传广东圣大医生集团援助的平台 。
两分钟后 , 远在广州的医生诊断结果为二度二型房室传导阻滞 。 随后 , 李先生被紧急送往七星关区人民医院进一步治疗 。
“如果在以前 , 我们没有能力识别出这种疾病 , 容易误判导致延误治疗 , 对病人救治非常不利 。 ”康春琴说 , 有了广州的后台资源 , 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小病能治 , 大病能看”的愿望 。
在家看病只是生活方式改变的一个缩影 。 广州努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 创新社区治理帮扶 , 从就业、产业、教育、卫生、社区治理、文化体育、基础设施、长幼服务八个方面全面帮扶 。
荔湾区将柏杨林街道纳入社区管理系统实现同步管理指导 , 在推广广州成熟社区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还结合安置点实情进行优 , 助力搬迁群众实现“搬进来、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