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何事秋风悲画扇:咫尺方圆间的艺术

_原题为 何事秋风悲画扇:咫尺方圆间的艺术

咫尺|何事秋风悲画扇:咫尺方圆间的艺术
文章图片
《调鹦图页》 佚名 宋 绢本设色 23.4×24.2cm
扇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物品 , 但在其成为消暑纳凉的日常用扇之前曾经也是彰显威仪的礼仪用扇 。 而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 扇面逐渐变成了一种艺术创作媒介与文化艺术的象征 , 其中所书所绘都可见书画大家的艺术风采 。 或为纳凉挡尘、或为赠予好友、或为寄情咏志 , 作为“怀袖雅物”的扇子是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物品 。 秋分的到来让天气变得微微有些凉意 , 但扇子带来的清风竟与秋风“不谋而合” , 迎合着秋日的凉爽 。
一种日常生活用品
中国最早的扇子出现于商代 , 是用野鸡尾羽制成的长柄扇 , 但它仅仅用来遮阳挡尘 。 西汉时期 , 扇子开始用作纳凉 。 在后来的封建皇帝和高官出行的仪仗中 , 扇子不仅成为了帝王出行时遮阳纳凉挡尘的用具 , 也是展现帝王威仪的仪仗用具 , 所以也被称为“仪仗扇” 。 在著名的《步辇图》中 , 唐太宗正襟危坐于六名宫女抬着的步辇上 , 其身后的两名宫女高举屏风扇 , 衬托出帝王的风范与威仪 。

咫尺|何事秋风悲画扇:咫尺方圆间的艺术
文章图片
《步辇图》(局部) 阎立本 唐 绢本设色 38.5×129cm
隋唐之后 , 羽扇与纨扇大量出现 , 时常被用作日常生活用品 , 并且与女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礼记?内则》记载:“女子出门 , 必拥蔽其面” , 这暗示着女性出门时要求“遮掩”;从唐代诗人王建的《调笑令》词句“团扇、团扇 , 美人并遮面”可知 , 女子可以“以扇遮面” 。

咫尺|何事秋风悲画扇:咫尺方圆间的艺术
文章图片
《纨扇仕女图》(局部) 周昉 唐 绢本设色 33.7×204.8cm

咫尺|何事秋风悲画扇:咫尺方圆间的艺术
文章图片
《簪花仕女图》(局部) 周昉 唐 绢本设色 46×180cm
团扇 , 亦称“宫扇”“纨扇” , 形似圆月 , 也能够避暑、招凉 。 唐代画师周昉擅长绘画贵族仕女 , 在他的《纨扇仕女图》与《簪花仕女图》中都有表现手持纨扇的仕女形象 , 扇子作为一种随身物品 , 衬托出宫廷女性人物的慵懒与富态 。

咫尺|何事秋风悲画扇:咫尺方圆间的艺术
文章图片
《招凉仕女图》 钱选 元 绢本设色 22.4×21.7cm
宋代以后 , 团扇逐渐成为优雅女性的标配 。 《招凉仕女图》由南宋末元初画家钱选创作 , 画中两位身形瘦削的女子各手执一纨扇 , 显示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之美 。 与唐代端庄大气的“胖美人”相较 , 宋代的美女显得小巧纤细 。 即使两个时代的女性手持同一种扇子 , 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韵 。

咫尺|何事秋风悲画扇:咫尺方圆间的艺术
文章图片
《宫女图》(局部) 仇英 明 纸本设色 65×126.5cm
在明代的仕女图中 , 美女执扇画面随处可见 。 明代仇英擅画人物 , 尤工仕女 , 女子形象秀美、线条流畅 。 在他众多的仕女画中 , 扇子都成为了女性的装饰物 , 或以扇扑蝶、或以扇掩面、亦或是以扇纳凉 , 在这种特有的装饰物下 , 女性形象显得更加阴柔、妩媚与朦胧 。

咫尺|何事秋风悲画扇:咫尺方圆间的艺术
文章图片
《汉宫春晓图卷》(局部) 仇英 明 绢本设色 34.2×474.5cm
清代画家所绘在《月曼清游图册》中 , 宫廷仕女手中的纨扇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 在“庭院观花”与“碧池采莲”两个活动中 , 女子悠闲地观赏花木、摇船采莲 。 手中的团扇画不仅有着精美的花卉图案 , 与此时仕女们自在的休闲生活相得益彰 , 而且也是对明代女性娇柔形象刻画的延续 。

咫尺|何事秋风悲画扇:咫尺方圆间的艺术
文章图片
《月曼清游图册——四月“庭院观花”》 陈枚、梁诗正 清 绢本设色 37×31.8cm
【咫尺|何事秋风悲画扇:咫尺方圆间的艺术】
咫尺|何事秋风悲画扇:咫尺方圆间的艺术
文章图片
《月曼清游图册(十二开)——六月“碧池采莲”》 陈枚、梁诗正 清 绢本设色 37×31.8cm
高大的长柄扇是男性统治者威仪的象征 , 而小巧的纨扇是女性美的映照 , 或许其中也暗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 历经时代发展 , 扇子的功用从礼仪到功用与装饰 , 所含射的不只是一件物品的演变 , 更是文化与艺术及人类思想意识的流变 。
一种艺术创作载体
诸多图像展现了中国扇文化的深厚底蕴 , 而扇面画也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 《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了王羲之为一老妇题扇的故事;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梁?萧贲“曾于扇上画山水 , 咫尺内万里可知” 。 因此 , 至少在1700年左右就有扇面题画的传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