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评论|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不一样的文化底蕴
_原题为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不一样的文化底蕴
“齐白石”三个字已被“人民艺术家”“世界名人录”等名号涂抹上浓郁的传奇色彩 。 对这位画坛巨擘的评述 , 多投注于其诗、书、画、印的高超造诣 , 或其从木匠身份所获得的民间淳朴趣味幻化为一代艺术巨匠的超凡艺术格调 , 云云 。 张涛老师所写的《草头露与陌上花:齐白石北漂三部曲》迷人之处 , 恰恰在于规避了这些传统研究念兹在兹的定调和范式 , 剑走偏锋 , 提炼当下齐白石研究主流叙述所遮蔽的纷繁细节 , 以1903—1949年之间齐白石北上漂泊的经历为评述主线 , 征引大量文献材料 , 评述层层递进 , 细密周详 , 在白石老人自述与他人旁论间切换 , 勾连起白石老人北上“草间偷活”般的心绪纠葛与身份地位得以抬升之间巨变的史实原境 。
文章图片
武侠小说里的江湖 , 各武林门派争锋互斗 , 却总讲究江湖规矩和道义 。 但无论文学史抑或艺术史上 , 优秀的作品产生于对规矩和道义的脱轨与偏离 。 德国卡夫卡的不拘于常理 , 不连贯的思路和笔调 , 故事的不明晰 , 不但没有受到排斥 , 反而把他推向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金字塔塔尖 , 奉为一代西方现代文学宗师 。 艺术史上的印象派 , 仿佛一匹蒙上双眼的烈马 , 横冲直撞地推翻了学院派的权威 。 史学研究亦是如此 , 期待着对既定研究规范和方法的反叛与“起义” 。 该书作者就有一股独步江湖的勇气 , 他笔下的齐白石 , 一扫凡格 , 看不到无法企及的“神性” , 读罢此书 , 反而觉得白石老人已然步下“神坛” , 就是乡间寻常无奇的老农 , 与常人一样被世间的甘苦所纷扰 , 充满着人性与俚俗 。 也许正是剔除了白石老人身上那些被旁人所加上的神性 , 更让人读懂了他作品里的那份乡野趣与蔬笋气 。 一如作者在文中感言:
作为生命个体的齐白石 , 是幸运的 。 生不逢时 , 死得其所 。 作为历史叙事的齐白石 , 是不幸的 。 青灯黄卷 , 任人涂抹 。 齐白石的形象 , 在他的时代 , 以及之后的时代 , 往往被认同、简化、夸大和刻意拔高 , 抑或完全极端地走向反面 。 本书力图呈现一个尽量贴近历史原境的齐白石 , 一个艰辛北漂身若浮萍的齐白石 , 一个既有世俗智慧又有桀骜性格的齐白石 。 更重要的是 , 我想把他还原成一个“人” , 有血有肉有温度的“人” 。
文章图片
对史料的挑选与锤炼是《草头露与陌上花》另一着力之处 , 这使得该书不同于种种特定艺术家的研究论著 。 书中处处流露出对甄选史料的别致与用心 。 作者大胆治学、对材料避熟趋生的勇气令人叹服 。 这从书中选取的图片资料可管窥一斑 。 诚然 , 本书也有些插图是齐白石经典的绘画妙迹神品 , 但是 , 作者独运匠心之处在于 , 围绕评述选取的却是双钩拓片、画稿、《己未日记》的插页、信札、聘书和照片 , 等等 , 形象都并不那么煊赫 , 是对传统白石评述材料——大都选取或草虫或水族或山水或诗歌——的又一次离经叛道 。 书中对新史料清朗新奇的运用与对旧论的敏锐思辨相结合 , 讲述着齐白石生平中的迷人故事 , 对齐白石艺术史个案研究给予精密化的论证 。 作者仿佛化身福尔摩斯般 , 在探寻历史真相过程中抽丝剥茧 , 惹得人忍不住不停地去挖掘、去细看、去品读 。
谈到作者 , 张涛老师是一位甘愿选择一户晴窗、一方旧砚而潜心写作的学者 。 齐白石的相关写作耗去他的大半光阴 , 是其漫漫学术生涯的支柱 , 是他最感兴趣的研究对象 , 可谓得一事而心不乱 。 本书中研究方法与材料的别出心裁 , 对白石老人形象的大胆重塑、脱臼离榫 , 离不开作者深厚的艺术史学科的训练与积淀 , 潜含在书中论证方法帮助作者真的抓住了历史评述的筋节关键:
文章图片
或许是笔者的偏见 , 窃以为艺术史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与史学研究类同 , 即在人性之挖掘 。 或文献或图像或图文互证 , 内里在于探究绘者心印 。 众家心迹之研究愈全面愈真切 , 时代绘画之风格脉络动因则愈清晰愈明畅 。 回到齐白石研究领域 , 从文献与图像出发 , 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 将齐白石尽量放置回历史原境 , 去揣度体味其为文为艺之时代心印 , 因文识人 , 因画识人 。 虽然大量静态史料与平面图像 , 对应于动荡时代立体时人宛如云山雾罩 , 从中觅得点滴线索有如雾里看花醉中逐月 , 但是这种类似老史断案般蛛丝马迹之爬梳思考 , 不也正是史学研究的最大魅力所在?
【观点评论|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不一样的文化底蕴】不知有多少画家、理论家希冀用西方的理论和把握方式去解决中国的绘画问题与研究 , 使得读者深陷无法真正理解中国艺术家与作品的囹圄 。 该书作者深谙其中的危险 , 才不惜笔墨和心力 , 慎之又慎地去讨论追寻历史的原境 , 去爬梳写作的价值逻辑 , 去甄别文献材料的选择 , 去锤炼和勘磨文字 。 上佳的历史评述 , 总在适当与过分、过硬或过柔之间有一条纤细而重要的界限 。 张老师以倾心专注一事的毅力 , 写下这雄阔而盈辞、精致而旷达的精彩文本 。 若读罢此书 , 想必会跟我有一样的想法 , 那便是 , 还能认识这样的齐白石 , 真好 。
推荐阅读
- 母亲|阳台上的花
- 哲思|心态不好,将永远不会是强者
- 子女|“啃”或“不啃”且听他们的观点
- 时间|走在时间前面
- 女子在家无意间打碎了地板砖,里面竟然铺满了人民币
- 人民日报提醒:生活,适合自己就是幸福!
- 老人|老年三个心理坎
- 哲思|从细节看穿一个人
- 成年人高度自律的四个表现
- 重大信号!刚刚,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在大会上定性难友为“出借人”!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