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外资行加速抢滩中国证券市场 如何破解“水土不服”尴尬

_本文原题为 外资行加速抢滩中国证券市场 如何破解“水土不服”尴尬
“十一”长假刚刚结束 , 外资行巨头便跑步入场中国证券市场拿牌 , 这一次是布局中国市场已久的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渣打银行(香港)”) 。 当前 , 外资行正掀起一股入局中国证券市场的潮流 , 但透视其控股券商业绩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 抢占国内业务份额并非易事 。 如何尽快破解“水土不服”尴尬 , 获取业绩空间 , 也成为各家合资券商需要突破的课题 。
券商|外资行加速抢滩中国证券市场 如何破解“水土不服”尴尬
文章图片
渣打银行欲在华设证券公司
10月10日 , 证监会公布的消息显示 , 渣打银行(香港)《证券公司设立审批》于当日被证监会接收材料 。 天眼查显示 , 渣打银行(香港)2003年成立 , 目前全资控股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渣打中国”) , 并持股渤海银行19.99% 。
公开资料显示 , 渣打银行总部位于英国伦敦 , 从1858年在上海设立首家分行开始 , 渣打银行在华业务从未间断 。 2007年4月 , 渣打中国成为第一批本地法人银行之一 。 目前 , 渣打中国的营业网点已覆盖近30个沿海和内陆城市 。 截至2019年年末 , 渣打中国总资产达到2349亿元 , 同比增长9%;全年营收为69.11亿元 , 同比上升5%;税前净利润为17.06亿元 , 同比下降31% 。
对于渣打银行(香港)在华设立券商有何考虑、规划布局开展哪些业务等问题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尝试采访银行方面 , 但截至发稿尚未获得回复 。
国际投行进场拿牌掀风潮
今年6月底 , 国内银行拿下证券牌照进行混业经营的猜想被市场热议 , 而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提速 , 外资行正掀起一股入局中国证券市场的潮流 。
今年4月1日起 , 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正式取消 , 今年8月下旬 , 大和证券、星展证券相继获批设立 , 截至目前 , 已有瑞银证券、摩根大通证券(中国)、野村东方国际证券、瑞信方正证券、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高盛高华证券、大和证券、星展证券8家外资控股券商获批设立 , 上述券商的控股股东均为国际知名投行及商业银行 。
“区别于国外欧美市场的混业经营 , 中国现在还是处在一个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状态 , 银行业机构直接经营证券业务还未敞开口子 , 外资银行为什么可以有这个便利?因为毕竟其银行业务在国内并不占很大的比重 , 甚至发展还是有诸多局限 , 尽管其是银行系的机构 , 但是监管并没有把它当做一个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混业经营的机构来看待 , 因此进入中国市场并未受到太多影响 。 ”券商业资深从业人士王剑辉如是说 。
谈及眼下为何屡见外资银行巨头来华设立证券公司 , 他进一步表示 , 这些综合性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大多基于追求成长性市场的目标 , 即便是布局中国市场会遇到一些困难 , 但是仍然比欧美成熟市场这种超低速甚至停滞的状态具备更大的盈利空间 , 作为一个配置的考虑 , 外资金融机构也要进入成长型市场 。 此外 , 国内的证券市场经过长足发展以后也逐步进入一个平稳发展阶段 , 监管环境更加规范 , 外资进入的顾虑会减少 , 更愿意加大在中国市场的参与力度 。
据证监会9月30日公布的信息 , 加上10月10日递交材料的渣打银行(香港) , 目前共有18家券商排队申请设立 , 其中具有外资背景的达到7家 。
伴随着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脚步加快 , 越来越多“洋鲶鱼”的进入 , 让国内券商与国际一流投行同台展开正面较量 。 平安证券分析师王维逸认为 , 外资进场将引发鲶鱼效应 , 其成熟资本市场的丰富经验和国际影响力 , 对我国证券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 也加剧了竞争压力 。 本土券商需要大规模、提升专业能力 , 同时也要“走出去”提高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