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人民币飙涨5个月:此刻取消远售风险准备金,逆周期因子会取消吗?

“人民币涨得那么快 , 但逆周期因子并无太多影响升值的动作 , 大家其实都在关注央行会做些什么 。 ”一个月前就有多位外汇策略师和交易员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这样表示 。
【风险|人民币飙涨5个月:此刻取消远售风险准备金,逆周期因子会取消吗?】10月10日晚间 , 央行公告称 , 自2020年10月12日起 , 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 。 10月9日(周五) , 国庆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大涨近1.7% , 夜盘收于6.6947;离岸人民币更是气势如虹 , 国庆期间持续攀升 , 本周收于6.6881 。 从5月至今 , 人民币在这5个月期间已经上涨了近5000点 。 在人民币大涨背景下 , 这种非对称的逆周期调节理应暂时退出 。
远期售汇业务外汇风险准备金作用是啥?
“之所以调节远期售汇业务外汇风险准备金率 , 央行更多是希望平等反映市场供求状况 , 因为远期结汇(下称“远结” , 即银行客户美元换人民币)并不收取准备金 。 汇率政策方向一直是市场化的 , 偶尔出现市场失灵则要做逆周期调节 , 但这些调节要尽量避免针对性 , 并适时退出 , 风云变幻时也可以再用 。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表示 。
远期售汇业务外汇风险准备金的作用并不小 。 据采访人员了解 , 20%对于做购汇的银行客户是较大的成本 , 而银行一般不会为客户承担 , 这就大大提升了企业做远期购汇(用人民币买美元、锁定远期的购汇价格)的财务成本 。 尽管这遏制了人民币快速贬值时企业购汇的羊群效应 , 但对于有实需的企业无疑是沉重的套保负担 。
事实上 , 远期售汇业务外汇风险准备金和逆周期因子的这一组合已经有多年历史 。 在“8.11”汇改的次月 , 央行就推出了远期售汇外汇风险准备金 , 意在缓解远期对即期贬值的冲击;而逆周期因子则是对原来中间价定价“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两因素模型的修正 。 2017年5月底 , 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机制引入逆周期因子 , 中间价定价机制也从之前的两因素模型变成“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的三因素模型 。 由于美元下跌 , 当时人民币展开一轮急速单边升值走势 , 一扫2015年汇改以来的颓势 。 人民币在3个多月一路急升逾4000点 , 至2017年9月触及6.4350高点 。 监管层根据当时情况 , 将远期售汇业务外汇风险准备金的宏观审慎举措回归中性 , 至2018年初监管层又将逆周期因子回归中性.
不过 , 随着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 叠加美元在美联储加息下一路攀升 , 2018年的8月人民币跌破6.8关口 。 监管层随即重启征收远期售汇外汇风险准备金 , 8月底人民币逼近6.9关口后 , 中间价逆周期因子也随之重启 , 并沿用至今 。 而今年5月底人民币触及7.1765元的低点后一路反弹 , 至10月9日到了6.8以下 , 期间涨幅近5000点 。
未来 , 似乎内外部因素都基本在向着有利于人民币的方向运行——中美利差历史高位(250BP) , 发达国家零利率叠加QE(货币宽松);而中国财政和货币政策都较为稳健 , 中国经济基本面逐步全面复苏 , 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 。
“9月 , 市场上明显对人民币前景还存在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 但10月9日人民币汇率当日显著上升近1.7% , 在岸和离岸人民币汇率双双升破6.7后 , 市场上一片解读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声音 , 这大约就是市场的一致预期吧 。 ”谢亚轩称 , 既然市场恢复正常(贬值预期不再有羊群效应) , 就没必要使用准备金了 。 而且人民币的确升值过快 , 当然这存在一定的经济基本面支持 。 那么在短期升值较快的情况下 , 就意味着需要对购汇限制松绑 。
市场的预期
有趣的是 , 在央行公告后 , 市场的感觉似乎是——既在预期之中 , 但又有些许意外 。
“10月9日人民币中间价为6.7796 , 较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调升305点 , 但市场和模型预期是开在6.8附近 , 所以中间价似乎释放了较强的信号(央行完全没有干预人民币升值的意图) 。 ” 德国商业银行新兴市场高级经济学家周浩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表示 。


推荐阅读